艾未未的童话

“唐朝”前吉他手老五,和民谣歌手老狼组成了极妙的组合,卡塞尔之夜,这是浪漫的一笔
  日前,艾未未的《童话》已经成为了卡塞尔文献展风头最健的“作品”。他招募了1001个中国人空降德国小城卡塞尔。他们到卡塞尔看展览,同时他们也是作品本身。这些人散落在小城镇的各个角落,活泼地移动,这就引起了无数德国人的好奇心。许多中国人在街上,就会有人友好地问:请问你是“1001”中的一个吗?一些“作品”由于贪玩而迷了路,当地的德国人非常友好地把“作品”带回了展馆。几天前,德国总统也和艺术家艾未未共进午餐。
  在卡塞尔古德达施大街223号《童话》驻地,大胡子艾未未被成群的外国记者包围,他的英文水平还很够用;一个在临时宿舍的姑娘刚要起床,几个记者扑上来,镁光灯把她摁回了被窝;一名中年男人在醒来时吓了一大跳,因为离他几公分的床上,赫然躺着几个金发碧眼的德国男女——原来是好奇的人进来体验“中国”的群体色彩。穿着旗袍的年轻女性得到了100%的回头率。
  部分“作品”深入生活,有的在赌场玩了一把,有的人学习流浪汉在街上蹲了一会,路人给了他2欧元。一个离婚失业的中年德国男人在驻地徘徊,希望能找几个中国朋友晚上喝一盅。而北京的某些作家,甚至把北京的生活一样不落地搬到了卡塞尔。
  酒是卡塞尔的酒,姑娘却还是那个姑娘。开幕式的晚上,一支摇滚乐队演出完毕,而有人竟然听到了一些外国人在喊:Wei-wei,Wei-wei……
  卡塞尔那天下着小雨,艾未未和一群中国人坐电车。透过玻璃看外面,这个欧洲小城特别安静,干净。这个格林童话的故乡,中国人的突然到来并没有带给它太多的惊扰,似乎一切像呼吸一样自然。
  “唐朝”前吉他手老五在厨房洗碗,其技术不差于他曾经叱咤风云的吉他。歌手老狼久不露面,竟然也在帮厨。他竟然也非常腼腆。离开的那天晚上,所有人哄着要他唱歌,他推却不过,于是金属摇滚乐队的主音吉他,和校园民谣歌手组成了奇妙的组合,卡塞尔之夜,掌声与笑声连连。这是里面浪漫的一笔。
  “童话”在观念上颠覆了传统的“作品”概念。它如此具体,由人构成,这些人来自中国,他们身份,状态如何?为什么要来?怎么来?机票如何解决?来了住哪里?资金来源是什么?他们的护照、签证,交流或者说沟通怎么办?
  童话的项目耗资很大,它的组织工作涉及到政府外交的很多环节,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一下子成为欧洲许多媒体的报道对象。
  “我已经多年不参加文化讨论,不关心别人怎么看我,在这一点上我是挺目中无人的。”
  艾未未对于外界,毫无疑问是一个异数,他擅长解构,对峙,“大放厥词”,许多人往往被他的“惊人之语”噎住,又被他的好玩逗得哈哈大笑。
  他大部分时间是呆在驻地,亲力亲为,照顾那些他带来的人们,非常细致。另外还有人亲眼目睹了“艾老师”把驻地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没兴趣了解西方人期待什么
  人物周刊:媒体公布这个作品动用了大量的金钱,有310万欧元的资金投入,如何解决资金收回的问题?
  艾未未:首先不是巨大的金钱,中国发洪水20个亿瞬间就消失了。
  我的资金来源是两个瑞士的私人基金会。我只是向我的画廊谈到作品的费用,我的画廊本身非常认同我的作品,认为是非常好的想法。一个星期左右他们就告诉我说资金已经不成问题了,两个基金会都同意做这个事情。在此之后我就没考虑这个问题,我不可能要求更好的方式了。进行到一定时候我签了一个合约,是德文版的,到现在我也没看,因为我知道对我没有太大的限制。
  人物周刊:《童话》是大规模的行动,组成部分除了这1001个人,还有什么?
  艾未未:最开始做了一个纪录片,国内国外参与的记录片导演有将近20个人,所拍摄的内容有《童话》中的1/3或者1/4比较有特征的人群的工作、生活等在中国的日常经验,也包括在参与《童话》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努力,包括教育、家庭状态,也包括一些区域或者群体的生活方式,拍摄内容已经超过1000个小时了。
  人物周刊:到了卡塞尔后,正如你所说,参与《童话》的人没有任何的集体活动,也没有任何的要求,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很多人包括西方的媒体都很好奇有没有要求参与者表演什么。
  艾未未:我没有兴趣了解西方人期待的事物是什么样的。也有人请我向他们解说这个作品,我觉得这种传达已经很吃力了,我自己解释自己的作品都是很支离破碎的,几乎没有办法解释。
  人物周刊: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因为是《童话》作品的一部分,就会引起外国人格外的关注。
  艾未未:我发现这可能是《童话》得到这么大认同的原因之一,并不要求把生活艺术化,而是把艺术生活化和常态化,这是对艺术本身的一种讨论,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也终于能有这次机会能这样做。
  虽然我没有刻意接触他们,但还是至少遇到100个外国人与我谈他们的感受。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个作品简单到让任何人都能够理解,老人、年轻人,普通市民,比如一个卖冰激凌的人,说很喜欢这个作品。但我并不想听他们说更多,因为“喜欢”这一信息已经很重要,至于他们的“喜欢”里是不是带有某种学术性,这个对我没有意义。

我最喜欢的是不确定性
  人物周刊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达到了你的目的吗?
  艾未未:我没有目的,只是想把这个项目完整地做完,在这之中不具有任何目的。我想,最后会成为一种传说,一个疯子带领着1001个中国人(到德国),哈哈。
  人物周刊:在这个过程里是不是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感和不确定性?
  艾未未:是的,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不确定性,发展过程的不可控制性和不明确性,我经常会听到疑问,说这些人如果不肯回来怎么办?外国记者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多少人会回去?”
  人物周刊:你对中国的现状和特征有怎样的判断?
  艾未未:我没有判断,我不是社会学家。
  人物周刊:你的作品想要表达的政治立场是怎样的呢?
  艾未未:我的政治立场,如果有的话,是个人化的,反权威的,反对由于某种利益而形成的共同的价值标准。  世界上的共同价值标准往往都是在某种利益的基础上构建的,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简陋而没有说服力的。
  人物周刊: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这样一个节骨眼上这个作品才会出现,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我特别想知道你对这个背景的判断是怎样的?
  艾未未:我的判断是我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将葬送所有过去的体制、权威、话语中心和由此产生的一整套体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有数字化有互联网有新的传播方式有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在这个时代个人和权力、个人与体系的关系将会或者已经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同样,作为人类意识和情感的表达的所谓艺术,也面临新的表现方式,去抒发某种类型的情感。
  人物周刊:你本人读过格林童话吗?
  艾未未:我没读过格林童话,小时候我只知道愚公移山。
  人物周刊:你做这个作品给外界的印象是你的个人意志特别强悍。
  艾未未:我知道,别人可以用他们的方式去评价,这对我不重要。
(实习记者严晓霖对本文也有帮助)


后记:坍塌
  除却《童话》,艾未未的另一件作品装置作品Template也同时在卡塞尔展出。那是一个由传统建筑拆下的,从各地搜罗而来的旧门窗搭建的、高约7.2米的装置作品,每个截面呈现一个抽象的塔状剪影。那些旧的民居已经荡然无存,而这些门窗犹如木质的尸骸,飘洋过海来到欧洲,搭建起一座虚幻的塔。
  卡塞尔的天气变幻莫测。忽如一日,狂风乱作,暴雨倾盆,Template处于室外,轰然倒塌。此之前,五名中国工人为建起该装置,苦干了将近半月。看到它的坍塌,其中一名工人哭了。
此时有人看见艾未未拿着一个蛋筒冰激凌,施施然走了过来。欧洲各大电台报道:“凯旋门倒了,艺术家却笑了。”
  当问艾未未感想如何之时,艾未未感叹,“真是太神秘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