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居】在台北紫藤庐 遇见蔡元培

紫藤庐是什么?
1945年以前,紫藤庐老宅为日据时代的高等官舍
1950年代后为国民党高官周德伟的公家宿舍
而现在,是台北的文化地标

紫藤庐一楼会客厅,最初为住家客厅,现在是开放性饮茶空间,以落地窗面向庭院。 图/钟永和

主人周渝亲自为客人沏茶 图/钟永和

紫藤庐外墙为木结构,公告栏张贴着近期的活动告示 图/钟永和

 图/钟永和

玄关,是紫藤庐的主要入口,现用于摆放茶器和古迹资料。 图/钟永和

紫藤庐是什么?
1945年以前,紫藤庐老宅为日据时代的高等官舍
1950年代后为国民党高官周德伟的公家宿舍
而现在,是台北的文化地标


台北深秋的某个上午,在台北市新生南路“紫藤庐”初晤创办人周渝。周先生清癯从容,儒雅自在。招呼笔者落座,服务人员端来素雅茶皿,茶盅里漂着几叶青翠明前龙井,雅斋顿时茶香沁人。在古琴伴奏和鸣声中,聆听周渝回忆“紫藤庐”源起历史,娓娓道来。

在不少台湾人心中,紫藤庐身后站立着一段历史渊源。周渝指着紫藤庐内的一张黑白旧照,一袭长袍长者,立在一副对联的正中央,联语:“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苦苍生”。作这对联的正是照片里长袍长者,也就是周渝的父亲周德伟教授,书写这幅对联的,则是出自湖南军政名人,前国府“总统府资政”,名书法家赵恒惕(1880~1971,湖南衡山人)的瀚墨。

原先,这是一幢纯日式屋宇,一九六一年,因遭逢一场台风肆虐,屋舍灾损严重,当局无法交拨经费修缮,周德伟自费重新整修房舍。把部分房舍改造成两层楼西式建筑,使这幢日式老房子兼容并包了西方、日本,和中国传统特色,宜室宜家。

国共内战时期,周德伟任职“关务署署长”,因为他带领了好几艘缉私舰到台湾,相较于国民党海军频传舰艇叛离事件,蒋介石曾经嘉许周德伟。1949年初履台岛,把家小从香港接到台湾,住进台北市新生南路这幢日式木造平房。

流淌着自由血液
出生于长沙的周德伟,不光是一位对台湾经济发展卓有贡献的技术官僚,他更是台湾第一个文人沙龙紫藤庐成立之前,具备启蒙精神的知识分子代表。他毕生最崇敬北大校长蔡元培,敬仰蔡氏以多元包容精神办学。周德伟血脉中天生流淌着北大精神,他定期邀集自由主义学者如殷海光、张佛泉、徐道邻、夏道平等人,到家里来喝茶聚会,讨论学术思想。特务从此盯上周家,经常派人监视。在为父亲百年诞辰写的纪念文章中,周渝有一段深情的童年回忆。在“紫藤庐”老家的客厅里,周渝专注倾听父亲以浓浓湖南乡音,和来访的友人、教授、大学生们,纵论家国大事,或者聆听着对孩童而言十分艰涩难懂的学术讨论。周渝以一知半解的认知能力,沉醉在父亲对国家、人民、政治经济乃至对历史文化的理想轮廓勾勒与希望憧憬之中。
周德伟夫妇经常邀请学者、友人到家里吃饭,边吃边谈学术问题,放言论道国是。在紫藤庐老家的餐桌上,周德伟动辄痛骂当时政坛某些大官和民代,指摘他们不该作出恶劣的政经政策,或者痛责他们使出卑劣的政客伎俩。说到激动处,周德伟辄以湖南乡音开口大骂蒋介石,当他以浓重乡音讲“蒋介石”三字时,听起来就像是讲“蒋该死”。1950年代,台湾正处于白色恐怖时代,那是一个经济、学术、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相对封闭,政治控制绝对严密的时期,也是知识分子相对弱势,相对无力,学术空气全面窒息的年代。尽管氛围凝肃,周宅庭院里那三棵老紫藤,依然不断向着阳光抽出翠绿的嫩芽。日后,这三株老紫藤引发周渝联想,为老家起名为“紫藤庐”。

谈笑有鸿儒
周渝曾经以轻松且半玩笑的寓言形式,概括他开设紫藤庐的源起:“有一次举办高中同学会,多年不见的老师,要求每位同学上台讲三至五分钟自己的简单历史。我说,我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庭,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忧社会,忧文化,但是这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政治有病,社会有病,经济有病,文化有病,这些病都让我们深刻感受,没有药可以医,也没有医院可以疗养,所以我只好创立紫藤庐来医疗自己了。所以紫藤庐就这么开了。”

1975年,周德伟退休赴美,紫藤庐老家由周德伟的幼子周渝接管。这段期间,紫藤庐一度是台湾民主运动的党外人士聚会场所,走了乱骂当局的老主人周德伟,周家幼子周渝接手后,这里照样是国民党特务经常前往“关切”的“老地方”。周渝父亲周德伟的年代,紫藤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周渝把老家接手之后,更扩而大之,把紫藤庐变成台北远近知名的一处开放空间,他无条件支持处于起步阶段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他们有一个展现成果的平台,紫藤庐的自由主义特质,也因而使它散发着一种波希米亚式的浪漫气息。

在紫藤庐,孕育出无数的出色艺术家。像是林丽珍,就在这里排练第一支舞《不要忘记你的雨伞》;陈建华带领的青韵合唱团定期在这里练唱。海内外知名的作家尉天骢、白先勇、施叔青、李昂、辛意云,奚淞、王津平等人,都是紫藤庐的常客。周渝始终坚持,紫藤庐是一个充满包容精神的平台,它有三个重要的支柱:一是自由主义的精神,以社会活动,文化发展为根本;二是左派精神,洋溢人文关怀,及对弱势贫穷者的关怀;第三只脚,则是中国传统文化。

1981年,紫藤庐改成茶馆形式,成为台湾第一个具有艺文沙龙特色的人文茶馆。紫藤庐不但成为二十余年来,台湾批判精神的象征,更汇聚了各种艺文活动,也为茶文化和思想论坛,提供了最佳的舞台。紫藤庐的场地不大,装潢设备更谈不上豪华新潮,但是,在周德伟、周渝两父子传承的文人精神烘托之下,它在台北文化场域上发挥的作用,却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独此一家,以茶会友
龙应台曾说过,台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在文化人心中,紫藤庐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而周渝多年来研究的茶文化,提出“正静清圆”的茶文化哲理,和拉拢了聚会的文人们。他营造了以茶为媒介,将茶和音乐、舞蹈、传统曲艺互动的作法,深化了台湾茶艺的多元样貌。一九九五年,台湾“文建会”委托紫藤庐,率团到法国举办《茶与音乐的对话》演出,及《茶的文化》特展。

1997年,由于产权争议,台湾“财政部”一度准备收回紫藤庐,并拟将紫藤庐查封。消息传出之后,立刻引起台湾艺文界、学术界、茶艺界、台北市民乃至国际友人的关切,纷纷向政府部门施压陈情。经过各界之努力,紫藤庐如今已被指定为古迹,亦得以继续运作。2000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托“社团法人紫藤文化协会”和周渝,在维持紫藤庐原有风貌的原则下,继续创造紫藤庐多元文化与社会影响力。

周渝坦承,随着台北人饮食休闲习惯的改变和新型态连锁咖啡店的不断兴起,许多人宁可到夜店,啤酒屋,寻求纾解压力的特效药。不过,如果人们想在台北或者岛内寻觅“北大精神”的遗迹,感染文化沙龙的气息,恐怕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取代紫藤庐。

何为紫藤庐
“紫藤庐”之名来自于庭院中三棵老紫藤蔓延伸屋檐,为木砖混合的二层楼建筑,占地约120坪(约396平方米)。

早在1945年台湾光复之前,此处是日本殖民当局的高级官舍。国民党当局光复台湾之后,这幢官舍成为当局的公有产业。1950年,这幢日式木造平房,成为“财政部”关务署署长周德伟全家居住的公家宿舍。

日式平房与中式屋宇及西式房舍,有截然不同的规矩讲究。走进日本房舍之前,必须脱掉鞋子,换上室内拖鞋或赤脚,才可以走上日式草榻(日本话称之为“榻榻米”)。不少人头一次进日本房子,不明就理,穿鞋直接踩上草榻,这会被视为不礼貌的动作。日本房舍不论吃饭喝茶,都是席地盘腿而坐。睡觉的卧房,也是以草榻作床榻,没有床铺的设置。中国人多半不习惯蹲踞或盘腿的坐法,也不习惯席地而卧。所以即使住日本房子,不论是客厅或饭厅,在草榻上照样摆放中式家具,或西式座椅沙发。睡觉还是睡中式或西式床铺。

1961年,因遭逢台风肆虐,紫藤庐原址屋舍灾损严重,屋主周德伟曾经自费重新整建,把部分房舍改造成两层楼西式建筑。改建之后与原貌略有改易,然而,基本格局未作更动。信步走进紫藤庐的庭院,不太熟悉日式房舍格局的朋友,还是不易察觉经过改建之后的紫藤庐,和纯粹的日式平房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只能从是否席地而坐,来界定是纯日式或中式、西式。

紫藤庐进门的左手边,有一处小型庭园,从鱼池、花草和园艺设计观察,依旧保有日式庭院雅致与细腻的神貌,但是,从庭院的氛围之中,又可感受到中国道家随性浑然的气势。游客进入紫藤庐品茗喝茶,可以选择坐在原始风味的日式房间,不习惯盘腿而坐的朋友,也可以选择西方和中式的房间,大家各取所需,随意入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