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好处可能没有那么大

实证研究表明,失败的好处可能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大。在一次失败之后,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第二次失败。

责任编辑:朱力远

失败这件事饱含贬义,通常让人沮丧。但俗话也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垫脚石。世界各地不少成功人士在回顾心路历程时,也总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过去的失败经历。在这类辩证思维引导下,失败这件事的作用究竟是好是坏,变得不那么绝对了。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正是失败助推了成功。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最近,美国一项心理学研究通过系列实验的方式,尝试了解人们对失败与成功关系的看法是否准确。而结果表明,失败的好处可能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大。从实际情况看,一次失败之后,迎来的也可能是第二次失败。

高估失败后的成功率

比如,在一个实验中,三百名参与者分别对几项职业资格考试的成功率开展预测。在当地,诸如教师、护士、律师等职业,也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才能从事,失败之后还可以再考。关于这三项考试,人们预测再考的成功率分别约67%、63%、58%,而实际上,根据一些调查数据,这三项考试的再考通过率仅有58%、43%以及35%。可以说,人们明显高估了失败之后的成功率。

这一研究2024年7月发表在《综合实验心理学杂志》(JEP: General),由美国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除了高估考试失败后的成功率,他们在另外的实验中还发现,在一些非标准化的社会情境中,高估失败后成功率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比如,当把急性毒品中毒视为一种失败,把开始戒毒视为一种成功的话,人们会高估随后开始戒毒的成功率。

同样,当把心脏病发作视为一种健康方面的失败,把遵医嘱纠正不健康行为视作成功的话,参与实验的人也总体上会高估病人在发病后的行为改变。而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经历过心脏病发作的人都不会吸取教训,他们并不会因此戒烟,也不会因此加强锻炼,或者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实际偏低的成功率都与人们所预料的有差距。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其实,从经历失败的人的视角来看,失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