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名干部进藏
编者按: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决策后,西藏用30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治国、治边和稳藏的关系,决定了西藏的发展路径是独特的。
援藏是国家治理的战略部署,也成了西藏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援藏工作走过3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制作专题报道,回顾这一历史时期的“高原高发展”。
林芝市中心区八一镇是“一个在河滩上崛起的援藏新城”,那里遍布“珠海楼”“广州大道”“福建路”“福建园”等地理坐标。
第五批、第六批援藏干部中,有多人在支援地担任县委书记、县长、区长等正职。不过从第七批开始,援藏的干部又只能任副职,将正职留给当地干部。
中央党校教授靳薇归纳了“关照”西藏的历史。她写道,内地党政干部到西藏工作经历了“进藏建藏”“轮换进藏”以及“定期轮换援藏”3个阶段。
发自:林芝、拉萨
责任编辑:钱昊平
“今天是进墨脱的第一天,就把我们吓得不敢想象了。……走了许久,才到达进入墨脱的第一站住地——大岩洞——一个用木板搭建、薄膜纸盖顶的简易驿站……接下来还有三天的路程啊……”
2004年7月27日,许晓珠在日记里写下这一切。
彼时是中央启动对口援藏工作的第十年,也是援藏工作队进驻西藏墨脱县的第三个年头。时任广东省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的许晓珠,被派往那个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当县委副书记。
从林芝到墨脱,那时的必经之路上,坐落着海拔四千七百多米高的雪山、悬崖峭壁上满是绿苔的羊肠小道,以及蚂蝗遍布的原始森林,徒步是仅有的交通方式,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走一趟需要近一个星期时间。
如今去墨脱的人已无法体验这种经历。在许晓珠援藏任期内,墨脱公路纳入国家地方公路建设规划。公路建成后,从林芝开车到墨脱仅需7小时。
许晓珠是一众援藏干部的代表。2024年8月底,“30年来援藏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公开的数字显示,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对口支援”西藏计划起,已有10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
他们的任期内,不只是墨脱公路,在西藏,这片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土地上,类似的项目不可计数。大到机场、铁路建设,小到农房修缮、植物种植,援藏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
西藏面貌改变的同时,中央也不断对援藏政策进行调整。
高原养鱼
在西藏,林芝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西北部的冈底斯山以及东部的横断山脉几乎将其四面包围,给印度洋飘来的暖湿气流留下发挥的余地。因为变幻莫测的气候、复杂神秘的原始森林、极为不便的交通,那里自古便是一处流放之地。
2024年10月11日,距离林芝市中心广东援藏干部公寓约40公里的一处农场里,3名来自广东珠海的援藏干部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一边感受着高原缺氧所带来的身体负担,一边筹建着新的渔业养殖设施。
农场全称是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晓丹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成员,2022年进藏前,他在珠海九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任经营管理中心总经理一职。康晓丹现在的同事、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林浩生,进藏前是珠海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他们要经营的是一处1960年由军队创建、面积为6343亩的农场。接手前,农场连年亏损。找不准产业定位,是林浩生后来总结的主要致亏原因。
但初到林芝的林浩生,此前从未接触过任何农业知识。
另一位从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派来援藏的渔业专家骆明飞成为主要的技术骨干。正式开展工作后,三人决定,将农场的主导产业从水果种植业,转向高原渔业、水果种植业并重发展。
仅用了一年时间,农场种植的反季樱桃成了品牌,投资5万元的“保温养殖”专利技术则带来超过30万元的渔业回报,将高原养鱼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2023年,农场实现扭亏为盈。林浩生也成了半个农业专家,可以向每一位到访者详细介绍不同品种鱼的生长周期和养殖条件。
不过,除了技术突破,在他们看来,农场能扭亏为盈,现代化的管理与考核也十分重要。
在珠海工作时,康晓丹长期在企业做考核工作。到农场第一年,他便被“奇葩”的员工考核指标震惊到了,“80%是开会、值班、党建,20%是经济指标,这20%里又有80%是开会,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经济考核指标只有4%”。为了扭转办事风气,他们重新编写了一本绩效改革方案。
回望两年援藏生涯,康晓丹真正看到这方小天地一点点好起来了。
但时至今日,康晓丹仍不知道是谁推荐了他。2022年某一天,他接到珠海市委组织部电话时,正在办公室午休。电话那头,一位科长告诉他,新一批的援藏工作正在找合适人选,有人推荐他,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