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不死癌症” 红斑狼疮
2024年10月的最后一周,关于SLE的发病机制、治疗新靶点和在研药物取得了数个突破性进展。
责任编辑:黄金萍
近期,上海女子沙白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瑞士选择安乐死的事件传播甚广,也引起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活化,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攻击身体的各个器官,最终致使多器官出现损害;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能各不相同,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SLE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治疗,因此这种病也被称为“不死癌症”。
目前,SLE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没有根治的方法,但学术界和产业界一直在努力。在2024年10月的最后一周,关于SLE的发病机制、治疗新靶点和在研药物取得了数个突破性进展。
2024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和免疫所的刘万里等研究团队在《免疫学》(Immunity)发表论文Progressive polyadenylation and m6A modification of Ighg1 mRNA maintain IgG1 antibody homeostasis in antibody-secreting cells,揭示红斑狼疮发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的新靶点。
研究团队发现,IgG1(血清免疫球蛋白G亚类,是血清中的主要抗体)重链转录物(Ighg1)mRNA的逐渐加尾和m6A(N6-腺苷酸甲基化)修饰在ASC(抗体分泌细胞)中对IgG1抗体的稳态维持至关重要;另外还发现了一个此前未被研究的剪接中间体(Intermediate Ighg1),揭示其为受到m6A修饰的主要的Ighg1亚型。m6A修饰和YTHDF1(YTH N6-甲基腺苷 RNA 结合蛋白 1)的核定位均是维持ASCs中高Ighg1转录本丰度的关键因素,Ighg1与YTHDF1共同形成类似核糖核蛋白(RNP)颗粒的结构。该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对IgG1抗体稳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索上述分子细胞免疫学基础机制的临床价值中,研究团队发现YTHDF1在SLE患者的ASCs中表现出过表达的特征;并通过小鼠SLE模型实验发现,阻断YTHDF1与m6A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缓解SLE症状,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显示出YTHDF1-m6A通路作为SLE治疗靶点的巨大潜力。
基础研究的突破,为SLE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SLE的临床治疗依赖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药物,尽管全球已上市多款靶向治疗药物,但其疗效有限。上述论文发表的同一天,药企对于SLE新药的研发有新动作。
10月29日,葛兰素史克(GSK)宣布收购中国生物医药公司恩沐生物(Chimagen Biosciences) 的在研管线CMG1A46,代价是3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额外总计5.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GSK计划开发和商业化CMG1A46,重点是B细胞驱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