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国民影帝,老骥伏枥
时代变化的速度快得超乎想象,让人不得不承认,以葛优为代表的这一代“老”演员,要想成为跨时代的伟大演员当真不易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静茹
2024年,67岁的葛优迎来了一个作品“井喷期”。由他主演的《非诚勿扰3》《刺猬》《爆款好人》分别于贺岁档、暑期档和国庆档三大档期上映,占尽天时地利。然而,这三部作品的票房和口碑均不达预期:《非诚勿扰3》票房1.02亿元、豆瓣评分5.4,《刺猬》票房1.44亿元、豆瓣评分7.3,《爆款好人》票房2690万元(上映的27天数据,发稿时仍在上映)、豆瓣评分6.1。
对于沉寂已久的葛优来说,这是一份有点尴尬的复出成绩单。作为亚洲首个戛纳影帝,作为曾经的贺岁档的代名词,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葛优是兼具质量保证和票房号召力的艺术家。但截至发稿时,葛优主演的电影票房累计105.13亿,在中国影市中排名第30位,被沈腾、黄渤、王宝强等头部喜剧演员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票房当然不足以说明一切,更直观的感受是,葛优的角色们不再能引人共情、也不再能令人发笑。无独有偶,葛优在这三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都是一个被“卡”住的形象。“卡”住他们的可能是爱情、可能是性格、可能是流量……无论甘不甘心,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时代抛弃了。对照现实来看,这种“卡”住的感觉,仿佛也暗示了葛优当下的处境。
在中国男演员序列中,葛优算得上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他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夺人眼球的话题,他所获得的一切赞誉纯粹靠演戏积累。
以1985年上映的银幕处女作《盛夏和她的未婚夫》为起点,在葛优近四十年的表演生涯里,他出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充满悲喜况味和平民色彩的喜剧人物,比如《顽主》(1988)里的杨重、《编辑部的故事》(1992)里的李冬宝,以及一系列冯氏喜剧里的角色,诚如网友所说,“一看见葛优,我就想过年”或者“见不到葛优,不能算贺岁档”;另一种是承载了时代痛感的复杂人物,比如《活着》(1994)里的福贵、《霸王别姬》(1993)里的袁四爷、《卡拉是条狗》(2003)里的老二等等。国内能将这两类角色都演到极致的演员凤毛麟角,葛优正是其中之一。且时至今日,他仍在新作中不断地摸索、演绎着这两类角色。
只不过,放在当下语境,尤其是喜剧语境中看,葛优的这种摸索多少有点“脱节”的意味。在娱乐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观众笑点的阈值被不断拉高,更易被强情绪的搞笑机制所触动,而葛优这种慢条斯理、“人物随着情节自然流露出来”的幽默,则因其刺激程度较浅,被观众认为不够好笑。
不得不承认,演员是一个被动的工种,一直在被选择:被导演选择,被市场选择,被时代选择。所以葛优被“卡”住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了国产电影创作的变迁。被时代抛下的,远不止葛优一人。
平民形象
葛优长了一张天生就适合演小人物的脸。他太没有明星相了,没有俊朗的外形,也没有不食烟火的疏离感。所以由他饰演的平民角色,往往极具说服力,能让观众有代入感,也能打动人心。2003年,导演路学长携《卡拉是条狗》剧组参加柏林影展时,有外国观众甚至认真地问导演“这位演员(葛优)是不是专门找来的业余演员”。
葛优在电影里的平民定位,刚好契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有心帮手却又无力相助”的小人物形象。这为他提供了出名的契机。有人将1988年称为“王朔电影年”,这一年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四部电影中,尤以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最为名声大噪。跟电影一起名声大噪的,还有作为主演之一的葛优。
当时葛优被米家山选中,全因一张照片——“一张合影,四个人在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