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事就禁,屡禁不止,铤而走险的户外徒步何解?

“我们现在的开发思路,仍是景区模式,要把所有游客都送到同一个地方去。其实可以分区分类管理。”

“我是比较喜欢一个人徒步的,但新手在起步阶段,最好还是能与人搭伴,团队里也需要有熟悉路线的人。”

“自己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是常识。

责任编辑:汪韬

2022年12月10日,浙江省温州雁荡山大龙湫景区一条山脊“驴道”,驴友沿着陡峭岩壁攀爬前行。视觉中国/图

2022年12月10日,浙江省温州雁荡山大龙湫景区一条山脊“驴道”,驴友沿着陡峭岩壁攀爬前行。视觉中国/图

户外徒步圈又出事了。

2024年10月19日,一对大学生情侣夜爬秦岭“冰晶顶”,遭遇大风大雨失温遇难;20日,在3226公里外的川西甘孜州雅姆雪山,一男子在冲顶时滑坠摔伤,最终倒在了海拔约5000米的雪山上。

近几年,一些“野生”景点、线路成为网红打卡地后,带来的安全事故或生态环境破坏层出不穷,随后的“通报、封禁或整改”是属地管理部门的惯常做法。驴友一边吐槽此举“一刀切”,一边仍非法穿越“野生”景点。

“人们对户外山野的需求,正从大众旅游向个性化、生态化的旅游转变。”北京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彭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无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还是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观光游览路线时,都应更加注重分流及分区规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与此同时,商业化的户外俱乐部、旅行社可提供服务,让露营、徒步甚至雪山攀登变得越发简单易行。但其背后仍暗藏诸多难题,比如是否具备合法资质、专业程度如何、有无必要强制向导、是否有足够的安全保障等。

“想要完全避免安全事故,是不可能的。”户外圈知名公众号“徒步中国”创始人马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道路不会因为出过车祸就封闭,而驴友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封不住的野路子

出现穿越人员遇难后,秦岭冰晶顶随即封闭了从营盘沟上山的“野路子”。此前不久,2024年国庆假期刚过,云南哈巴雪山就宣布从10月20日开始封山,解封时间待定;四川稻城亚丁因安全问题关闭了山顶附近的牛奶海、五色海区域。

“一旦有事故发生,当地政府就立马叫停,这就是现状。”中国探险协会理事、户外作家刘团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江西武功山、四川四姑娘山、贡嘎雪山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封闭管控。

近年来,国内户外徒步资源丰富,年轻的户外爱好者也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强势崛起,但户外旅游商业化发展却没有跟上。

有户外俱乐部深耕某条线路,没多久线路突然封了;向导私自揽客带驴友穿越,造成人员被困甚至遇难……都给户外行业带来冲击。“无论管理水平还是商业化程度,中国的户外探险活动,都落后国外太多。”马俊说,“目前还是萌芽期、混乱期。”

针对野路子,有的管理部门拉上了铁丝网、画了骷髅头,提示游客不能进入,有些地方甚至设置红外线摄像头或巡逻人员劝返。但驴友热情难挡,他们在各种微信群里分享如何躲避“管控”。

封禁是最简单方便的处理方式,但封至何时,大都并没有规划。彭奎谈到,受损失最大的其实是当地村民,原本可以依靠旅游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获得一些收入,线路封闭后就失去了机会;公众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