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推理作家访谈录丨小白:东方谍影
“对于间谍小说的主人公来说,每个人都要追查他、找到他,整个环境都是在和他作对的。在这样一种压力和约束之下,小说主人公还要去完成他的任务,实现他的目标,要努力战胜环境,间谍小说中的这种特质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
责任编辑:刘悠翔
在当代文坛上,间谍小说或许是主流严肃文学界认可度最高的一种小说类型,麦家的《暗算》、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都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小白的《封锁》获得过“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但说到底,小白的小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间谍小说。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所感兴趣的并不在于间谍小说这一类型,而是人应该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叙事上的多种可能性。的确,以他的小说《封锁》为例,这篇小说在谍战题材之下,其实是一个讲述虚构如何侵入现实并最终改变现实的故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是一部“元小说”。
所以,这次和小白的访谈,我们并没有局限于悬疑、推理、谍战等具体的小说类型,而是更多涉及什么是小说,怎么写小说,什么是虚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写作过程中知识如何转化为经验等更加偏于形而上的问题。
当写作者在这些问题上有了比较深入和明确的思考之后,具体的小说类型就只不过是一种他完成思考与写作所使用的中介物,这个中介物可以是间谍小说,也可以是其他小说类型,而在《封锁》之后,小白也的确开始了新的类型写作尝试,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科幻小说《“发挥你无限的潜能”》和悬疑小说《离岸》。
叙事迷宫里的四种人
南方周末:你的代表作《封锁》《租界》都是民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谍战故事,为什么会对间谍小说这种类型感兴趣?
小白:其实我倒也没有特别青睐于间谍小说这个类型,悬疑小说、科幻小说我也都很有兴趣。但间谍小说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小说中环境给故事中人造成的压力——对于间谍小说的主人公来说,每个人都要追查他、找到他,整个环境都是在和他作对的。在这样一种压力和约束之下,小说主人公还要去完成他的任务,实现他的目标,要努力战胜环境,间谍小说中的这种特质是我很感兴趣的地方。
间谍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了解,大家彼此间信息不对等,需要各种怀疑、推测、判断,比如根据一些微小的迹象去预判对方的行动,甚至推导出整个行动的模式。这就可以和现代小说中对叙述视角的运用相结合,通过不断变换视角来讲故事,有时候甚至需要从一些侧面的、边缘的、狭窄的视角出发去完成叙述,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我觉得间谍小说是对小说叙述的一种很好的实验文体。
南方周末:个体如何在困难和逆境中展开行动、完成任务,是情节内容层面的设计难度所在;小说中信息的不对等或者未知,需要写作者在叙述视角上有更多的变化和探索,则属于形式方面的挑战。相当于间谍小说在这两个意义上比较符合你对于小说写作的期待和要求?
小白:是的,间谍小说叙事技术上的“难度”比较吸引我。这种故事里的人物有强烈而且错综复杂的动机,作者要设法把所有这些动机在叙事中呈现出来。通过他们的行动、对话和互动关系,把故事中各种人物的“意向性”展示给读者,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意思。况且,这样的写作也确实可以将真实社会人生投射其中,于是,人们会从《潜伏》中读出办公室政治。
南方周末:说到叙事视角,你的小说中通常都有着非常精妙的结构设计。汤惟杰教授说你有“结构癖”,比如《封锁》一共25个章节,除了第13节插入了“鲍天啸”自己写的小说,是第一人称视角之外,其余前后12个章节内容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形成了对称式结构,可以正着解读,也可以反着理解。又比如《租界》全书一共57个章节,每一节都会换一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推进故事,形成了一种“移步换景”的错落之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