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小确丧”,被他写得纤毫毕现

他在三十多岁时写道:“只有当她不在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我的自由对我来说一直比我的幸福更重要。”在五十多岁时写道:“现在我才明白,爱情与自由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制约,一个没有另一个是不可能的。”他善于刻画当代人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并在写婚姻生活的长篇小说 《七年》 中给时代下了份诊断书:“他们的道德想象偏向狭隘,但他们理解人性的弱点,准备原谅一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受访者提供/图)

“人人都要应对‘不确定性’:年轻人要处理生活中种种不确定,老年人不得不面对死亡何时到来的恐惧。”

脆弱的爱情、危险的婚姻、迷茫的青年、孤独的老人……瑞士作家彼得·施塔姆(Peter Stamm)的文字冷静而克制,却在简洁、疏离的叙事中,将普通人的欲念和挣扎刻画得纤毫毕现,外界评论其作品有着“足以燃烧的冷峻”。

作为瑞士文坛的中坚力量,施塔姆的创作可谓多产,其代表作包括《阿格尼丝》《如此一天》《七年》《这世界的甜蜜与冷漠》等长篇小说,以及《在陌生的花园里》《我们飞》等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39种语言。

施塔姆曾于2007、2010年两次访问中国,2024年10月上旬,这位荷尔德林文学奖得主再次访华,在沪期间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

“每次来上海我都感叹:这里交通发达,出行便利。在中国,尽管看不懂、听不懂你们的语言,但我总能让别人理解我的意思。这里的人很友好,也不复杂,我认识的那些德语教授非常有趣,他们经常开玩笑,让你感到放松。与此相比,欧洲气氛拘谨,我好像必须遵守1000条规则才能融入社交。”

施塔姆1963年生于瑞士魏因菲尔德,做过夜班门房、会计、医院护理师和记者等多种职业,他曾在大学修习英语文学、心理学、信息学等专业,游历过纽约、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等地,为《新苏黎世报》《每日导报》等报刊撰写文章。

1998年,施塔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格尼丝》在瑞士出版,翌年获得奥地利萨尔茨堡劳利泽文学奖,作品被选入德语国家中小学生读物。《阿格尼丝》奠定了施塔姆在德语文学界的地位,在这部早年代表作中,故事叙述者指出,他爱阿格尼丝,跟她在一起很幸福,但“只有当她不在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我的自由对我来说一直比我的幸福更重要”。

如何在生活的漩涡中追寻自由一直是施塔姆的创作所探讨的主题,《阿格尼丝》出版20年后,他又创作了与其呼应的《这世界的甜蜜与冷漠》,凭借这部新作摘得2018年瑞士国家图书奖。施塔姆借书中叙述者透露:“现在我才明白,爱情与自由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制约,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