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绿色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探索与实践|第21期CSR思享荟成功举办
责任编辑:邹力
在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力量,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10月23日下午,由南方周末报社、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主办,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承办,北京银行深圳分行、腾讯金融研究院协办的南方周末第21期CSR思享荟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绿色金融驱动低碳变革之路”这一主题,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绿色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趋势、路径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挑战
活动伊始,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傅京燕在主题分享中强调了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她指出,绿色金融支持实体已成为各方共识。她从绿色金融改革试点以来的案例及现状出发,结合湾区特点分析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背景。同时,探讨了金融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以及切入绿色产业的特点,并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例如,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从垃圾分类到焚烧再到循环利用,体现了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她还提到绿色债券等激励机制,如广州水投发行绿色债的案例,说明了绿色金融在降低资金成本、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此外,傅京燕教授还思考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循环经济领域衔接二者,为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中国银河国际控股双碳创新中心负责人李栩然详细阐述了在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和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金融支持的重要性。以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例,分析了其对出口企业的潜在影响,如出口量可能下滑、关税增加等。同时,他指出中国制造业可能受到的冲击,并强调了把握碳资产定价权的重要性。在应对策略方面,他提到不仅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考虑资源循环利用、调整能源结构,还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包括贷款、发债等。他还介绍了银河国际在应对欧盟碳关税方面的创新实践,如通过跨境收益互换(TRS),让国内出口企业能用人民币直接交易欧盟碳期货,从而应对碳价波动的风险。
针对大湾区的绿色金融实践,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陈海鸥分享了深圳市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成果以及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她首先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的重要作用,该条例是中国第一份绿色金融领域的法案,对制度建设、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投资评估等提出了强制要求,为深圳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圳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有绿色金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标准工作组等多个组织,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也从2022年的主动自发发展到2023年的强制要求,2024年已有187家金融机构强制披露。此外,她还提到深圳在推动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进展,包括团体标准的制定和试点工作的开展。同时,介绍了深圳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如环境信息披露、绿色投资评估等。在大湾区层面,介绍了广东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多项举措,如绿色信贷余额的增长、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香港的绿色金融相关计划。最后,她强调了绿色金融应知应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和线下专业培训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培养人才。
绿色金融既要利用数智化“踩油门”,也要避免漂绿的危害“踩刹车”
作为商业银行代表,北京银行深圳分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杨洋介绍了北京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北京银行积极顺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加入了相关国际组织,并签署了合作协议。深圳分行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和市民百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大力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及案例方面,北京银行建立了覆盖绿色金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体系,累计服务80家大湾区绿色企业,投放绿色资产超300亿,绿色贷款余额132亿。例如,投资了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ABM、全国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熊猫债等多个首笔业务,为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绿色交通等产业提供了金融支持。此外,北京银行还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保障。
盟浪副总裁俞锦介绍了盟浪如何利用数智化产品帮助金融机构筛选绿色企业。她指出,当前ESG与双碳整合已从柔性向刚性转变,绿色金融迎来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以碳为核心的金融产品难以规模化。针对这些挑战,盟浪通过建立中国最大的绿色企业数据库,利用AI进行数据标准化和企业画像,进而进行量化评级,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落地。例如,在降碳贷业务中,通过将企业碳减排与贷款利率挂钩,实现了企业减排效益和贷款的联动,降低了银行核算成本,提高了效率,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减负,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友好的绿色金融服务。
独立气候金融顾问、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琰炜分享了与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合作的报告《绿色幻象:金融漂绿的根源、类型及其应对》的主要内容。在金融漂绿表现方面,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在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方面的差异,以及金融产品在行为和结果层面可能存在的漂绿现象,如分类漂绿、用途漂绿等。在根源方面,指出消费者投资者的绿色偏好、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乏是漂绿的动力和条件。在应对方面,提出了矫正动力、杜绝美化和追究责任的措施,强调要让金融产品的绿色支持与绿色证明建立紧密联系,将绿色效益转化为财务效益。
从“小处细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进入圆桌讨论环节,由南方周末研究员康华向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提问,以“如何从小处细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题,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绿色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道路。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亚龙认为从小处细处做好绿色金融是一个真命题且很有必要。他以自身在气候投融资项目中的经历为例,强调了绿色金融链条中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包括项目从标准制定到入库、对接,再到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果评估等。他提到第三方机构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小项目打通绿色金融整个链条。同时,他还针对金融产品应用范围有限、投资回报低、金融从业者ESG专业度等问题,分享了一些新的观察。他指出政策层面更加精准的标签化、政府在项目对接方面的积极参与,以及金融产品与项目场景的更好匹配等都是积极的变化,还强调了科技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SGS全国低碳产品技术总监贺晗认为从细处着手做好绿色金融能更好地发挥其落地效果。他提到中小企业碳信用和碳信贷以及碳普惠等是绿色金融可以从细微之处着手的方向。以金融行业的支付环节为例,探讨如何让支付方式更简单更低碳。他还指出金融机构自身在服务过程中的低碳行为,如人员服务的便利性提升以及自身碳排放的关注等。同时强调SGS作为第三方机构,核心定位是建立信任,通过提供公证服务帮助企业满足相关要求,还会协助企业梳理需求、对接资源以及进行人员能力和体系建设。
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公司业务部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黄雪丽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建设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和思考。她首先介绍了建行自身在绿色金融降碳中的一些探索,如采用电车作为公务用车、使用再生纸、打造深圳首家装修碳中和、运营碳中和双认证的绿色金融机构网点等,并连续三年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但她也指出在机构内部,绿色金融意识尚未完全普及,与传统金融产品还需进一步融合创新。在绿色认定方面,她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无人机企业,通过挖掘其植保无人机业务在农业节水领域的绿色属性,来认定其为绿色企业;另一个是新材料企业,其生产可再生材料用于3D打印,在认定其资金用途是否为绿色时面临挑战。她强调了绿色认定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要跳出绿色认定,关注绿色转型支持,并提到了绿色资产在市场上的稀缺性以及金融机构在量价险平衡方面的考量。
创维光伏新业务发展部总经理欧阳欢喜从实体企业角度分享了绿色金融对创维光伏的影响。他指出,虽然光伏能源本身具有优势,但过去由于技术和金融机构运作方式等原因,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绿色金融对光伏行业的推动体现在资金支持和风控提升两个方面。创维光伏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商业模式,如光伏加普惠金融加数字科技,探索了多种商业模式,包括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合作共建等模式。他还提到在工商业光伏领域面临的挑战,如快速建设高品质电站和合理分配绿色收益等,并介绍了创维光伏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如推出“三年半送电站”的E企赢模式,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为企业主提供优惠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绿色金融的有机融合。
景顺长城投资部ESG研究主管苏莹莹从基金公司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从小处细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她指出,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ESG和绿色分析评价,与上市公司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以了解其在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和挑战,从而更有效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在评估企业的绿色表现时,除了关注气候变化、能源管理等通用议题外,还应考虑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议题,以更精准区分和评估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绿色表现。她强调,对企业绿色表现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包括评估企业潜在的绿色风险与机遇等具体问题。尽管目前市场在ESG和绿色基金在实际操作中也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底层数据披露率的不断提升、上市公司及基金绿色分类及认定方式的进一步完善,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 南方周末CSR思享荟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从业人员整合各领域顶级资源,打造高管教练、行动学习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南方周末CSR思享荟以汇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识、传播新实践为宗旨,汇集跨行业的专家群体智慧,推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宜宾等地举办21期,参与人数超过800人。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