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丨聂华苓与“国际写作计划”:这是我的果实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颜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无论是在创作视野、方向,还是深度方面,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对中国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0年代初,聂华苓到访武汉,对后来以武汉大学为首的作家班的创办产生深刻影响。武汉大学於可训教授曾在《我记忆中的作家班》一文中写道,“武汉大学作家班,虽然是插班生制度的产物,但创办作家班的某些基本理念,却是受了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影响……”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4年10月21日,华裔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在美国艾奥瓦州(编者注:又译爱荷华州)家中去世,享年99岁。她的女儿王晓蓝透露,母亲“走得很安详,没有太多痛苦”。
聂华苓对死亡并非没有准备,她早早地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上。2005年,作家迟子建和刘恒受邀前往美国。其间,彼时已经八十岁的聂华苓在亡夫保罗·安格尔生日那天,拿上他生前喜爱的鲜花和威士忌,开车前往墓地探望。
聂华苓将酒洒在墓前,向保罗•安格尔介绍迟子建和刘恒的情况。介绍完,她轻抚着墓碑,笑着对迟子建说:“你看,这里很好,很宽,将来把我再放进去就是了。”黑色大理石墓碑的左下角,已然刻上了聂华苓的名字。
回国前一晚,迟子建来到聂华苓家中,大家生起火,围炉喝酒聊天。聊着聊着,聂华苓放下酒杯,引她前去卧室,拉开衣橱,取出一件银粉色的中式缎子衣服,笑吟吟地说:“我已经嘱咐两个女儿了,我走的那天,就穿这套衣服!怎么样?”迟子建回道:“穿上后像个新娘!”说笑间,她的眼睛却已湿润。
三年前,诗人王家新到美国时曾联系过聂华苓,当时聂华苓记忆力已经不太好,很多人都记不起来,但王家新回忆,她很高兴,声音还像小女孩一样清脆。
王家新曾在2013年受邀参加“国际写作计划”,和他一起的还有作家阿来,他清楚地记得,聂华苓请他们吃的第一顿饭是牛肉面,还告诉他们“莫言也在这里吃过”。在艾奥瓦期间,他和聂华苓成为了忘年交。聂华苓很看重诗歌,会仔细读他写的诗,并写信给他反馈。
“回忆历历在目,她一走,我们生命中的一些东西也跟着走了”,王家新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她真是一位很伟大的女性,不仅在于她本人的创作,还有她的‘国际写作计划’这样一个巨大的贡献”。
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在官网发布悼文,表示本身是创作者的聂华苓最令人感佩的是她在台湾戒严时期,“不分党派、族群、政治立场、政治思想,只挑她心目中值得鼓励的优秀作家们去她所创立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使来自台湾的作家可以和全世界的作家交流,也打开台湾文学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颜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无论是在创作视野、方向,还是深度方面,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对中国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至少它打开了一个国际化的可能性,让中国当代作家不只在纸面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