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网民该如何规范说话:学者众议国家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2020年社会关注的“杀妻分尸”案,网上很快出现了“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这类恶俗的烂梗。传达不良价值观往往具有“审丑”倾向,使用者习惯后审美也会降级。

随着网民扩大和市场下沉,网络语言的社会批判或舆论监督的色彩减弱,反之,恶搞戏谑、博眼球、为了新奇而新奇的情况越来越多,趋向于游戏化、戏谑化和低俗化。

语言发展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一些好的语言表达会保留下来,一些坏的语言表达会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比如“点赞”“粉丝”“雷”已经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责任编辑:何海宁

因习惯用网络语言,学者担心小学生词汇贫乏。视觉中国图

因习惯用网络语言,学者担心小学生词汇贫乏。视觉中国图

在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时,周妍发现,小学生聊天时,会频繁使用“你个老六”这种网络语言。“他们不考虑网络语言具体含义,但能立刻理解词语适用的语境,并在社交圈内反复使用。”周妍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作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这一细节也正是她自2013年以来的研究对象:网络语言。中国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历经三十年变迁,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网络语言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不少词语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然而,在网络用户层级呈现明显下沉的背景下,一些受访专家认为,网络语言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趋势。这一趋势在近日也上升成为了国家行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其中要求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近两年,网络黑话烂梗在互联网空间呈泛滥之势,确实需要进行专门治理了。”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认为,专项行动的核心目的,是唤醒大家对于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意识。

如何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又该如何在互联网大潮中规范语言文字使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四位学者,以期研讨其中症结。

邹煜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

沈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杨旭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周妍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左起为邹煜、沈阳、杨旭、周妍。受访者供图

左起为邹煜、沈阳、杨旭、周妍。受访者供图

来得快,去得快

南方周末:我们该如何定义黑话烂梗?

杨旭:黑话烂梗都属于网络语言,但不是所有的黑话烂梗都带有负面意义。我认为此次专项行动整治的黑话,是那些在形式上违反了语言文字规范、在语义上关联不道德、不合法语境的负面表达。比如有人利用谐音、拆分、模糊、颠倒违禁词等方法来躲避审查。

至于烂梗,则指那些被滥用的具有调侃、讽刺、歧视等意味的贬义表达,尤其是那些存在无趣低俗、造谣污蔑、暴力色情的梗。烂梗可能是语言文字形式,也可能是表情包、GIF、视频、故事等其他载体。

周妍:黑话烂梗一般指比较低俗的网络语言,甚至会触及大众底线。还有一些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并不一定低俗,但过于泛滥,也会使其变得十分庸俗。例如,许多网红打卡点有路牌:“我在……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初见很温馨,但当你在每个地方都能看见,你会认为它很烂俗。

南方周末:在语言表达形式与传播方面,黑话烂梗具有哪些特点?

邹煜:许多黑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