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瑀与土家族识别往事:从潘光旦致季羡林的一封信札说起

潘光旦致季羡林函共涉及四位学者,其中潘光旦、向达、季羡林三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学术大家,唯有汪明瑀一人声名黯淡、履历不明。

责任编辑:刘小磊

潘光旦致季羡林函。

潘光旦致季羡林函。

2024年暑假,上海市宝山区图书馆承办了一场“永远的辉光——百年统战名人与中国名人手迹展”,展出的75件名人手迹中有一封潘光旦致季羡林的信札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此信未标年份,查《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亦无收录,为讨论方便,先将全文迻录如下:

羡林同志:日前在车中与觉民兄扯上半天关于湘西“土家”的研究,兹订七月下旬出发至其聚居区作一些实地观察,此间同志们考虑到各项应准备及携带的物件,认为最好能具备简单之录音机一种,供记录与归后分析之用。兹约汪明瑀同志进见,意在商借,如有可能,当再由学校正式洽办。此致敬礼。弟光旦。六月三十日。

信中的“觉民兄”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字觉民,土家族),汪明瑀则是潘光旦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的秘书,兼任研究部图书资料室主任。此信配套展出的还有原信封一枚,上写“烦汪明瑀同志面陈”,收信人栏中写“季羡林同志”,左下角署一“潘”字。由此可知,这封信并非通过邮局寄出,而是潘光旦托付汪明瑀转呈时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的季羡林,唯具体书写年代尚需甄别。

一、土家族识别往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部分土家群众提出确认民族成分的意愿,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后,1957年1月中央才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曾有诸多学者在此过程中付出了心血,潘光旦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位。

1953年初,中央民委指派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承担土家民族识别工作,时任中南民族研究室主任的潘光旦接受了这一任务。当年9月,学院派出由汪明瑀副教授负责的调查组前往湘西土家聚居区开展调查,潘光旦虽主动要求前往,但因腿残而未获统战部同意,只能留在北京开展案头工作,研究土家族源问题。

1956年,潘光旦先后两次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前往土家聚居区调研,第一次是1956年5月下旬,随全国政协民族组调查团赴湘西北考察,同行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