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策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怎样落地的?

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策展人褚馨从博物馆人的角度向《南方人物周刊》解密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策划、谈判和落地执行。每一件展品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而作为一位文博研究者,她不仅在筹备中受益良多,也再次感慨,若想认知古文明,就必须回到其诞生之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览现场(视觉中国/图)

这是古埃及法老“美伦普塔”第一次见到14级台风,在2024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的9月16日。准确说,是美伦普塔石雕站像第一次见到台风。

这尊雕像出土于尼罗河岸边的神庙,藏于埃及卢克索博物馆,2024年6月随788件埃及文物在三周内乘包机陆续抵达上海博物馆。这位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在约60岁时才继任为法老,但这尊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了青壮年,力图展现他过往最为理想的形象:头戴王巾,额前装饰有象征王权的圣蛇标头,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高大庄严,五官清晰可见,肌肉线条流畅明显。

这座石雕高2.4米,重2吨多,对上海博物馆的室内移动和安置有不小风险。它本立于卢克索博物馆花园内,故上博也打算将其置于室外。他们定制了一个超大中心柜,将雕像立于南门外,算是欢迎四方观众,这也是上博第一次尝试将文物放在室外展出。

也因此,美伦普塔雕像第一次见到了太平洋的台风。根据他的父亲与赫梯帝国公主第一次联姻的石碑,美伦普塔见过的最恶劣的天气,只有叙利亚冬季的雨雪。

7月19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期长达13个月,其中95%的文物是首次在亚洲亮相。这是我国自主策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来自中国学者的独特理解为长期由欧美主导的埃及学研究注入了更多元的视角。

上博在2024年初启用东馆后,将本馆的青铜、雕塑常设展品搬了过去,这两个空出的展厅和临展厅,容纳了此次的788件埃及文物。三个展厅“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和“图坦卡蒙的时代”面积达3000平方米。其中“法老的国度”文物最多,五百多件文物被分为六个板块,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和墓葬习俗等,涵盖了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立体式的古埃及文明浓缩史。这个展厅内的走道和天花板,都力图复原了埃及本土的神庙、宗教、墓葬场景,图样都是专业团队在埃及实地扫描而来。

“萨卡拉的秘密”则关注埃及本土考古队近年的最新发现。萨卡拉墓区自2018年以来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制作木乃伊的作坊、萨卡拉地区现存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图坦卡蒙的时代”文物数量最少,但是平均体量最大,它侧重少年法老图坦卡蒙与其父亲埃赫纳吞在政见改革措施上的不同,讲述时代变迁,是一个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展览。

这也是上海博物馆聚焦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世界”系列的第四个大展。一年前,在系列的首个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时,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策展人褚馨曾向《南方人物周刊》讲述了与世界对话的决心,也是那次的成功经历给了上博更多办国际大展的经验和信心。尽管整个古埃及文明大展耗资几千万人民币,但高烧不退的热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