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消失了吗?来自“医改之城”三明的调查

三明市医保局局长曾建议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的某代表团,医改的第一步就要砍药价,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群众立即直接受益,普通群众没有获得感的改革,就是自娱自乐。

一般来说,医院级别越高,治疗越复杂,相应地进口及原研药的配备比例越高。

三明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居民经济水平不同,对疾病负担更加敏感,“基层对进口原研药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尤其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集采有力保障了普通群众甚至贫困群体的用药需求”。

发自:福建三明

责任编辑:曹海东

三明市第一医院是三明唯一一家公立三甲综合类医院。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图

集采药的质量过关吗?会不会“便宜没好货”?进口药会因集采而消失吗?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的质疑之声就会卷土重来。2024年9月初以来,公立医院“开不出进口药,只有集采药”的声音,再次引发关注。

集采药是指参与集采的中选药品。为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截至目前,国家集采已经开展九批十轮,共纳入374个品种,平均降价超50%。国家集采之外,还有省际集采、跨区域联盟采购。

药品集采效果究竟如何?2024年9月初,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福建三明——这里地处闽西北山区,是“小三线”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探索药品耗材采购改革的城市之一。三明探索的“两票制”、药品零加成销售、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多项举措,被业界视为“触及医改灵魂”。

事实上,早在2012年三明医改启动,砍药价行动剑指医疗既得利益集团之时,就有一种担忧声音:集采会导致进口药被挤出医院,患者用药得不到保障等。十多年过去,三明给出了答案。

三明市医保局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14日,三明采购联盟平台上,现有药品2863个品规,其中原研药及进口药品规由改革前的210个增加至727个,占比由13.42%提升至25.39%。

另外,对超出采购目录个别病种所需的药品耗材,三明允许医疗机构进行备案采购,以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一般来说,医院级别越高,治疗越复杂,相应地进口及原研药的配备比例越高。

集采后,进口药被挤出医院?

“集采是公立医院报量,企业自主报价,中标后即获得明确的采购合同量,因此,完成集采药品的采购和供应是双向的承诺,不然‘带量’就失去了意义。”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药价虚高是此前中国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三明医改,治药为先,先从源头上遏制住高药价,避免加重患者负担,促进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三明市医保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院报量时很审慎,医保部门也会核查报量是否符合临床实际、是否出现异常。

其次,集采也考虑到了不同患者的用药需求,不是让公立医院必须都用集采药,而是留20%-30%的自主空间,医院结合临床实际、患者需求、DRG/DIP支付标准等进行选择,而且前九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