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在社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内布置温馨,不允许出现假花;在病人生命的最后旅程,仍要尽力创造生机 (彭辉/图)

在上海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区的走廊上,摆放着过往病人入院前填写的“我的五个愿望”卡片,其中首要的两个问题便是“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以及“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这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像一座城市安宁疗护网络的节点,它们与综合性医院保持着联动,让医生、护士、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营养师、康复护理师、药剂人员都参与其中,全方位地为病人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服务。社区也是大众生死教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说的“大众”,包括“病人”和“健康的人”。

“每个人都应该预想一下自己的死亡。穿什么衣服,有没有音乐,环境、湿度,气味。死亡教育并不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死都可以,而是告诉你,当你遇到危险事件的时候,内心应该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惶恐。”

“生机勃勃的感觉”

死亡必然使我们丧失对自己的控制。想到自己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确保衣装得体、谈吐优雅,最终却要无能为力地死去,很多人不免陷入惊慌。若是患上重病,人生最后的光景将会变得更加下落不明。“拔管还是不拔管”,仍是很多家庭难以逃脱的枷锁。

《见证生命,见证爱》一书的作者路桂军(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曾写道:“由于对死亡的过程缺乏了解,导致很多人的行为并不妥当。亲属不忍自己的亲人过早离世,坚决要特别积极地治疗。在病人无法进食的时候,以各种方式喂进去,由于胃肠道功能本身在衰减,病人会出现恶心的症状,也很容易引起肠梗阻,他们只会更加痛苦。作为医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生命尽头,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缓死亡,让生命自然走向终点。”

全世界的新发癌症病人中,30%-50%伴有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据国家卫健委在全国范围内的癌痛调查结果,我国癌痛发生率为61.6%,其中50%的疼痛级别为中度至难以忍受的重度。

几乎90%的受访者告诉路桂军,他们想要幸福地活一天,而不要痛苦地活十年。这让他感到自己就像提灯女神,“引领一个生命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而不是在匆忙中进行各种抢救,看着病人在电除颤和心肺复苏中将自己消耗殆尽。”

路桂军并非孤军奋战,不断有医护人员加入安宁疗护的队伍。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存活时间在半年以下的病患,不以治愈为目的,而是缓解症状,照护身心。有些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安宁疗护病房看起来似乎比其他病房都更有“活力”,为了保障病人们最后的时光,各家机构绞尽脑汁,不仅纷纷配有音响、鲜花,有的贴上了墙纸,就连床单都不再是没精打采的病号色,而是活泼的粉色小花;有的还请来艺术家,在病区内特意创作了挂画、沙发……

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的艺术安宁疗护病房 图/本刊记者 孙凌宇

上海市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临终关怀”政府实事项目,首批挑选了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为终末期病人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每一家开办试点单位被给予50万元启动经费,实际验收的时候,每一家起码70万元以上,平均7万元一张床位,浦东新区能达到11万元。

2017年,国家卫计委选定北京市海淀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普陀区、河南省洛阳市和四川省德阳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市(区)。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上海市为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省(市),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为安宁疗护试点市(区)。上海是唯一整体推进安宁疗护的省级城市。同年,《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在上海市全面推广安宁疗护服务。次年,上海实现了安宁疗护服务社区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提供安宁疗护服务。2023年,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立为上海市首批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其中,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24年7月成为全国首个安宁疗护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十几年过去,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机构已发展至261家(其中绝大多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护理疗法到理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位于市中心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