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十四年,梳理一段7.8公里的秩序表达

“这里才是独属于北京的样子”。

张荣意识到,“政府希望通过中轴线申遗做一个抓手,来解决北京老城的保护问题”。北京老城的保护,不仅仅包括文物单位内的腾退,也包括老城内民宅的腾退。

“世界遗产的趋势一定是和当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和当代人的生活联系。”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刘悠翔

雨燕是一种每年春夏都会光顾华北平原的候鸟,它们在老木构建筑里筑巢、繁衍,到了秋冬时节,它们再次向南飞去,最远可以到达非洲。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老城楼,是很多雨燕在北京的一个固定的家。每年春天,从非洲远道而来的雨燕,从高空俯瞰,想必一眼就能认出这条梁思成口中带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的中轴线。

人类围绕这条中轴线的生活则更加繁忙。独立设计师吴桐每天都会“穿越”中轴线,对她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她的家和办公室都在老城的二环内,经常去的故宫就在中轴线最核心的位置,周末常光顾的Pageone书店在中轴线上的前门北京坊,去什刹海也会路过人头攒动的钟鼓楼,她很喜欢这种现代生活与古城痕迹交混的生活,她觉得“这里才是独属于北京的样子”。

2024年,这条和无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北京中轴线,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沙盘模型,从画面左下方到右上方依次为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以及两侧的社稷坛和太庙。视觉中国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沙盘模型,从画面左下方到右上方依次为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以及两侧的社稷坛和太庙。视觉中国

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穿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直至南端永定门,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的还有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15个遗产点严整排列,犹如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曲。

“重叠的山水空间”,吕舟更愿意用这个意象去想象中轴线。吕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也是这次申遗文本编制项目的主持人,为中轴线的成功申遗贡献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在吕舟看来,那些层层叠叠的高大建筑与水系构成的空间序列,像一个微缩的“世界图景”,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将观者置于“万山来朝”的壮美之中。

在漫长的帝制时期,一个又一个都城被统治者规划、建造,继而摧毁。从曹魏邺城开始,正式出现了城市中轴线的形态。后来的唐长安城,宋汴京城等,都出现了城市的中轴线。这些城市都已经湮没在历史中,而北京是目前留存中轴线最为完整的一座古都。

吴桐曾经想象过一位古代的使节行走在这条“建筑节奏控制得相当精彩”的中轴线上:从南方永定门进城后,建筑密度逐渐增加,途经正阳门、大清门,之后是狭长的千步廊,再经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直到太和殿广场,视野豁然开朗,建筑群在干净的地平线上横向铺展,“可以想象他抵达太和殿时的体验是怎样的震撼”。

这种节奏就是秩序。申遗项目的正式名称里,“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几个字,成为了申遗文本的核心理念。如今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的设计者为刘秉忠,他是忽必烈的近臣,更熟悉儒释道各家经典。他参考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制度,将区域内不太重要的建筑全部拆除,平地而起,建造了一座以中轴线建筑群为核心的壮丽都城,“强烈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都城核心建筑的道德意义和构建国家秩序的象征性”。吕舟说:“朝廷、宫室表达了等级秩序,钟鼓楼反映了通过对时间的管理构建社会生活秩序的城市管理体系,各重城门则是这种社会生活秩序的体现。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对秩序的清晰表达,它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申遗:提前11年实现目标

吕舟2023年3月在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做“世界遗产与北京中轴线”主题讲座。视觉中国

吕舟2023年3月在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做“世界遗产与北京中轴线”主题讲座。视觉中国

一开始,没有人会想到中轴线能这么快申遗成功。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夏凡一直关注着中轴线申遗的进程,他目前的工作——带领讲解北京中轴线的研学团,也让他格外关注中轴线的各种新闻。

中轴线上的15个遗产点,此前已经有三个世界遗产,包括故宫与天坛两个独立申请的世界遗产,以及万宁桥——2014年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遗址点之一。

平时夏凡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也都在琢磨:“我们的申遗到底能不能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们这个遗产能不能认可?”

抱有这样疑虑的人不止夏凡一个人。每一次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都有着漫长的培育时间。厦门鼓浪屿的申遗,吕舟带领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团队就是主要的参与方,整个申遗过程历时12年。

一个项目先要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之后国家文物局会挑出做得最好的、最成熟的进行申报,其间会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审,还有多轮的专家考察。

北京中轴线是2012年被列入预备名录的,同样候选的中国文化遗产如今还有三十多处。

吕舟记得当时北京市政府给的目标是2035年申遗成功。“政府做判断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的因素,因为它需要动员极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北京的中心区,这个地方的管理就更为复杂。是否具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能性,需要深入的论证过程。”吕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8年、2019年开了两次国际会议,“就是一个论证过程,我们把北京中轴线放到国际层面,请世界遗产领域资深的专家来进行论证。”被邀请的国际专家们在经过现场考察和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文件的讨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