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谈中西哲学:不是没有答案,就要抛弃问题

“西方人的特色就是从探讨宇宙外在的世界,设法再回到人的世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从开始就关心人的世界,然后设法看宇宙万物有什么条件可以配合,以人的思考、人的需求作为中心,来了解人生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悠翔

“哲学这两个字很尴尬,是日本人翻译的,把‘哲’和‘学’构成两个词,原来的意思叫做‘爱’和‘智慧’。”傅佩荣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学习研究哲学五十余年,如此读解“哲学”。

1968年,傅佩荣进入辅仁大学求学,他出身在一个三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而辅大是一所教会大学,尤以天主教系统的士林哲学见长。哲学系不少教授曾在欧美受训,学的课程大多集中在西方哲学。

他刚上大一时,学长就推荐他读康德的著作。十几个人在学长的带领下围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英译版,读一学期,才能读10页。康德的作品向来以艰深著称。如今,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称,康德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搞清)自我的本质是什么”。

1972年,傅佩荣到台湾大学读硕士。《中国大乘佛学》课上,他听方东美把中西哲学和佛学串在一起讲,傅佩荣才隐隐觉得“我们自己中国的哲学也可以那么精彩”。之后读博留洋耶鲁,傅佩荣有机会受教于余英时。回到台湾后,傅佩荣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哲学。

“我发现如果教西方哲学,可能一辈子都要跟在西方人后面跑,永远跑不过人家,很辛苦,劳而无功。所以我想说我这一生想在学术界有一点点成绩的话,一定要回到自己的传统。”2009年,他曾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讲授《孟子》。傅佩荣觉得必读的国学,是塑造中国人理念的七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和《易经》。“在我看来,国学必须落实在生活中,改善及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

出版了几十种国学相关著作后,傅佩荣新近推出了一套《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全书130万字,由他应大陆平台邀请开设的音频课化成,通讲了120位哲学家,“探索他们对现代人生的启发”。在国学和西方哲学之间,最直接的关联词,或许就是“人生”。

傅佩荣说,如果脱离人生,哲学不过是一串空泛的概念。他认为,苏格拉底作的最大贡献,就是让当时的人对一系列涉及人生价值的概念做考察和澄清。

“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爱?什么是虔诚?”傅佩荣对南方周末说,“这些概念如果没有分辨清楚,人生根本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以为我很勇敢,事实上我搞错了。我以为我是一个好人,事实上可能误会了,那不是浪费生命吗?澄清概念作为第一步,也影响到后来的西方(学者)对哲学的基本态度,就是不断地质疑。”

傅佩荣。受访者供图

傅佩荣。受访者供图

如果离开人生,哲学只是空洞的概念

南方周末:今年是康德300周年诞辰,哲学话题这些年在民众中间比较热,这个“热”的背后是什么?哲学跟人生有很确定的关系吗?

傅佩荣:平时我在讲哲学的时候会归结为一句话:如果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活在世界上就像航海,需要罗盘、指南针,才知道要往哪走。西方认为哲学是人生的指南针,虽然不能明确地跟你说你应该往哪里走,但基本是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问,让你反思你这个人这一生往哪里走,才是适当的,正确的。它开始指的路不见得正确,可能慢慢在修正,所以哲学是一些开放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离开人生,哲学只是一些空洞的概念。

南方周末:哲学概念的引入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西方哲学的标准来看的话,中国有哲学吗?

傅佩荣:黑格尔早就说中国没有哲学,但实际上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任何一种文化发展到一个程度之后,一定有内在的理念,哲学是文化的底层最深的理念的部分,它决定一群人的人生观跟价值观。比如说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何在?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文化里面必须面对,必须有明确答案的。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有文化,一定有哲学。

西方人的特色就是从探讨宇宙外在的世界,设法再回到人的世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从开始就关心人的世界,然后设法看宇宙万物有什么条件可以配合,以人的思考、人的需求作为中心,来了解人生的问题。

南方周末:你从学问的角度还是给了哲学三个前提,就是概念的清晰、标准的设定和一个系统。按这三个标准,中国哲学达标吗?

傅佩荣:按照这三个标准而言只有两家学说达标,一个儒家,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