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作义:志愿服务需发挥文化力量,广东发展不平衡待突破

志愿服务精神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随时代变化而拓展、延伸。当前健全志愿服务文化体系,系统性思维是关键;而广东志愿服务要持续健康发展,如何突破各类不平衡是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史谅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系统部署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6月,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部署推进会于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代表现场观摩广东省志愿服务实践探索成果展。

为进一步落实会议精神,近期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南方周末报社联合筹备录制《广东省志愿服务人才培训课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作《弘扬和培育现代志愿服务文化的若干思考》主题授课,并与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就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建设、广东省志愿服务发展现状进行对话。他认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价值引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厚的志愿服务文化基因,需要加强志愿服务的守正创新和系统建设,而广东更需要突破地区、品牌、人才等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志愿服务基因

南方周末:是什么激发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顾作义: 我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研究志愿服务精神有几个考虑。

第一是寻找文化的基因。我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去寻找做志愿服务的精神来源,并整理著作《〈论语〉与志愿服务精神》,重点解读了“仁者爱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等部分。我也研究《易经》里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等精神,通过这些研究增强文化自信,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下我们所做事情背后的文化根基。

第二是寻找价值引领。志愿服务文化或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和思想引领,容易停留在表层,缺乏高度。在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里,我们可以从精神信仰、道德情怀、社会责任、人生使命等不同角度来提升对志愿服务文化内涵的理解。

第三是发挥文化的力量。文化是最基础、最深层、最持久的一种力量,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志愿文化为什么重要、其内涵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等内容和方法的现实问题。

所以我是基于现实工作的需要,尝试在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而后找到很丰富的内容,但目前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精神的人比较少,我们的学习、研究以及在当下的应用都还不够。

南方周末:根据你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重要论述阐述了志愿服务相关精神?

顾作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甚至可以说自成一套志愿文化内容体系,集成了信仰、精神、互益、责任、情怀、使命等多种人文要素。

首先如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其实效法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之道。《礼记·孔子闲居》里面有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三无私”,《道德经》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些讲的都是奉献与施予。这种奉献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体现为热心公益、扶危济困,如汉代出现寺院济贫、赈灾、助困的义举,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代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兴办的私塾,以及历史上各类“义庄”、“义堂”、“义学”和民间救济组织等形式,这些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充满仁爱、友爱、博爱的道德情怀,深深根植于中华道德观。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他说“仁者爱人”,认为仁的本质要求就是“爱人”,即亲爱他人。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还有如张载的“民吾同胞”、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可以说仁爱的观念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生命和发展史中。

再次,志愿服务也是一种人生修为。汉字的“人”字,一撇一捺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墨子·尚贤下》中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孔子在《论语》中有一个“修身之答”更是体现了志愿服务“修己以敬” “修己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的三层境界。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信仰,体现了人类对美好“大同社会”的追求。《礼记·礼运》把“天下为公”这一思想具体为“大同社会”的理想目标,实现共有共享,幼有所教,壮有所用,老有所养,残有所助;以及“志愿”这两个汉字以“心”为基,体现志愿服务的发自内心、初心、本心的心灵愿景。

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需考虑时代变化和系统思维

南方周末:你认为现代的志愿服务精神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顾作义:现代才有“志愿服务”这个词,但在古代“慈善”、“公益”这些概念早就有了。“慈善”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慈善、公益、志愿,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精神本质共通,但因时代的不同,现在跟过去相比有不少变化。

一是参与人员不同,古代慈善多为富人参与,现代志愿服务普通公民也可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二是出发点不同,古代做好事多求福报,现在上升为一种社会文明,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的社会责任。

三是内涵不同,古代慈善以救济为主,当代志愿服务内容更广泛,涵盖各个系统、角落和群体。

四是服务方式和效果不同,古代慈善多为解决临时性、物质贫穷的问题,当代志愿服务借助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多智力上的帮助,带来的改变更具根本性。

虽精神本质相通,但因时代变化,现代志愿服务与古代慈善事业相比,在参与人员、出发点、内涵、服务方式和效果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代志愿服务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大延伸,更具广泛性和根本性。

南方周末: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你认为健全志愿文化体系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顾作义:《意见》把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分为六大块,其中一块是文化体系,并提出了不少新的内容。我认为健全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是在理论上构建志愿服务学科体系。目前还没有把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学科,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工作。既然要构建学科,就需要搭建理论体系、内容框架,这一点对于志愿服务文化尤为重要。

第二是文化体系中的视觉体系。志愿服务已经有代表性的服装和标识,但还不完善,尤其需要构建具有影响力的 IP 形象。

第三是志愿文化的传播体系。这需要在传播形式上创新,从以前更依赖传统媒体到使用新媒体,或者通过景观建设做传播,如打造志愿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还可以推广宣誓的誓词,现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有宣誓,以后注册志愿者也可以宣誓,增强仪式感。

第四是构建志愿服务的指标体系。研究开发志愿服务的地区或行业发展指数,通过指数来评价各地或各行业的发展水平,找出薄弱环节并提出改善办法。

另外我们也在筹划建广东志愿服务发展史馆,把广东整个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现状、先进典型和做法在固定的地点做展现,同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

志愿服务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志愿服务精神的八个字,构建理论体系,创新传播方法,营造文化氛围。以前志愿服务比较零碎,不够系统化,未来希望加强顶层设计,更系统地去传播,让志愿服务入心入脑,被更多人接受。

“志愿广东”面临各类不平衡尚待解决

南方周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队伍、阵地、保障等方方面面,当前广东省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上面临哪些难点?将如何突破这些难点?

顾作义:广东是中国现代志愿服务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立法出台全国第一个地方志愿服务条例;较早实现数字化,全省一张网打造了“i志愿”;推动志愿服务法制化,建立了一系列志愿者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打造了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志愿服务交流会等志愿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们提了个口号,要建设“志愿广东”,实现志愿服务的全程化、全域化、全员化。但与领先国家相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我们仍面临不少难点:

一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例如不同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不同行业积极性的差异。二是志愿服务组织活力不足。全省虽有 13 万个志愿服务队或组织,但普遍存在活力不够、服务不够常态、无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三是缺乏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规模较小,影响力、号召力、服务效果不足,品牌不够鲜明,专业性未达要求。四是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发展迅速,但理论概括、经验总结和提炼不够。

为突破这些难点,我们按照中央提的志愿服务六大体系,接下来会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加大协调力度。由党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加强总协调,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第二,加大整合力度。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将分散的品牌项目进行整合,补齐短板,解决组织活力不足和地区不平衡等问题。第三,擦亮品牌项目。今年我们将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重点工作,组织了 200 支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编制了相关教材,并搭建平台,以增强社会影响力。第四,加大资源投入。我们尝试通过义卖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对志愿服务项目、组织的资源和人力的投入。

总之,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理顺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加强统筹和加大投入。

南方周末: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当前广东志愿服务人才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广东在推动志愿服务人才发展上有何计划?

顾作义:志愿服务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目前广东志愿服务人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缺少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志愿服务人才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一般人才、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像“当代雷锋”称号的郭明义能带领上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广东的注册志愿者人数有两三千万人,现在基层的一般人才数量不少,但领军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不足。

未来广东推动志愿服务人才发展的计划会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一方面将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将培训与研讨、专题调研相结合。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强如心理健康、应急救灾、窗口单位志愿服务等特定领域的培训。三是分层分级进行培训。既有整体的培训,也有专项及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训,为此我们还制定印发了志愿服务人才培训大纲,加强分层指导。四是利用互联网工具。目前我们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学院,开放课程供志愿者学习。例如近期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与南方周末共同录制的28节课是基本的六大能力六大素养,后面我们还会考虑录制实操课程,如招募工作、项目策划、团队管理、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和考核等。

总体而言,广东志愿服务人才发展在培训方式、内容、力度和考核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希望能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学院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人才发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