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佳楠:小说的逻辑 | 洛城机密

小说的逻辑源自现实逻辑,但或许比现实更讲究逻辑。

责任编辑:邢人俨

与夏尔结婚后,爱玛的激情逐渐消退。图为电影《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资料图

与夏尔结婚后,爱玛的激情逐渐消退。图为电影《包法利夫人》(1991)剧照。资料图

来爱荷华念创意写作之后,我才意识到小说也讲逻辑。那时,我未来的导师玛戈特·礼夫西(Margot Livesey)带着我们读长篇小说,一周一部,讨论《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她问我们:“你们有谁读完还对夏尔的第一位夫人有印象?”

我们这班同学面面相觑,内心或已惊恐万分——才读完两天呀,怎么对这个人物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

礼夫西笑了,说:“既然我们读完都不记得她,福楼拜为何要写她?为何不能直接从爱玛写起?”

之后,我会无数次在大师的作品中邂逅类似的“技巧”。《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的小主人公第一次擦亮火柴的时候什么幻象都没有出现,第二次才见到了烤鹅。简单说,超现实事件的发生需要在小说中给读者搭建台阶,第一次火柴擦亮的时候没有异象,其实是照应现实的逻辑,好比给读者一个喘息的机会,等读者准备好了,再开启奇幻的旅程。《包法利夫人》虽是现实主义小说,但也需要铺垫。倘若开场就是夏尔对爱玛一见钟情,那这部作品就成了寻常的言情故事,里面的人全是恋爱脑,正因为夏尔之前的人生过得中规中矩,事业、婚姻都按部就班,他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不曾料想竟会与爱玛相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