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记:寻访王阳明的龙场履迹

已不能确切知道哪一天了。总之,是一天半夜,那个“格竹”失败的少年,终于在20年后,在山重水复的贵州觅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道理就在我心,过去我向外寻求真理的做法错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责任编辑:杨嘉敏

汽车驶出贵阳市区,汹涌的群山再度围拢过来。没一会,刚刚晴朗的天色变了脸,雨点猛烈地扑上挡风玻璃。就这样,风雨兼程,我赶到了修文县城的所在地龙场镇。

眼前的龙场,并非我之前想象的那样“万山丛棘”。相反,它是一处群山怀抱的坝子(指西南地区的山间中小型空地、盆地),地势矮平,偶有山丘点缀。在我看来,这里,楼都比山高。几天后,采访本地专家杨德俊老师。他告诉我,元代已有龙场,因附近的彝、苗等族民,每七天,遇龙日、狗日来此赶场(赶集)而得名。

明初设贵州宣慰司,由水西彝族土司、水东汉人土司共治。水西、水东的“水”指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上游、昔称夹水的鸭池河。彼时水西土司势大,在水东有一块飞地,称作“水外”,龙场隶属其中。奢香夫人摄理水西土司期间,主动修筑五百里驿路,自今天的修文,经黔西、大方至毕节,打通了黔西北的乌蒙山区。因此功劳,其后裔被赐汉姓“安”。该驿路分立龙场、陆广、谷里、毕节等九座驿站,龙场为东端起点,故统称“龙场九驿”。当初,奢香夫人于此置首驿,乃是看中墟寨逶迤的龙场有一个热闹的集市。但是这个“热闹”,跟万里之外的北京比,就算不上什么了。

龙场九驿的重要津梁蜈蚣桥  摄影 庞勉

龙场九驿的重要津梁蜈蚣桥  摄影 庞勉

玩易窝石墎悟道

正德二年(1507年),因直言奏呈,触怒权宦刘瑾的王阳明,在领教廷杖、诏狱之后,又被一道圣旨逐出北京。本来从六品兵部主事谪任不入流的驿丞,从繁华的京城贬去想想都觉得荒凉的龙场,已经足够王阳明郁闷了。哪知,让他更郁闷的是,吃尽辛苦到了龙场,才发现驿站早就破烂不堪,名存实亡。他这个伺候来往官差吃喝拉撒睡的驿丞,不要说下属没有,连住处也没有。人地两疏,所幸贵州遍布喀斯特,盛产洞窟。随行的两名僮仆在附近找着一处——王阳明认为形似墓穴,称之石墎,三人总算安顿下来。“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这个“丛棘之间”,指的就是石墎,位于王阳明后来为之作记的玩易窝那里。

汽车停下来时,雨也停了。我看见马路对面横卧的巨型牌石,上镌书丹大字:玩易窝遗址公园。顺着指示,在牌石后方,一堆草木吐绿的山丘那里,我找到了玩易窝的石墎。这是一处地下溶洞,从台阶走下去,的确感觉像进古墓——这或许就是今人戏言王阳明为“古墓派”的出处。岩壁隐约有字,驻足细瞧,乃是明万历年间水西土司安国亨题刻的“阳明玩易窝”。洞口极窄,我弯腰屈膝方能挤入。洞内又分三个岔洞,情形稍好,勉强能直立行走。借助灯光,浏览其间,我注意到一个岔洞内壁有道黑痕窜向洞顶的石窗。据说是王阳明僮仆生火做饭的炊烟所熏,依我之见,系石窗渗漏的水流所致。

王阳明在此起居时间甚短,未过多久,便率僮仆动手清除石墎外的草丛、荆棘,搭起了一间低矮的草棚。落成之日,王阳明写下来龙场的第一首诗《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斯时,王阳明“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不能遣于心”。有了“略称茅茨迹”的草棚,便有了应付日常生活的家;有了用来冥思静坐的石墎,便没了死无葬身地的焦虑。刘瑾再施迫害,大不了死在这里,“吾今惟俟死而已,他复何计?”

36岁的王阳明不会去死,他的身体里还装着一颗学圣贤的心。以“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徒,忘拘幽”自勉,王阳明效仿文王拘而演周易,“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将这个“山麓之窝”命名为玩易窝,“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内心不停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王阳明像 视觉中国 图

王阳明像 视觉中国 图

已不能确切知道哪一天了。总之,是一天半夜,王阳明半睡半醒,只听见梦里“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那个“格竹”失败的少年,终于在20年后,在山重水复的贵州觅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道理就在我心,过去我向外寻求真理的做法错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从此,王阳明挣脱了程朱理学的繁冗琐碎,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