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完善金融机构定位?“这其实是一个正位的过程”|圆桌派②

金融机构是传导及落实宏观及监管政策的主要媒介,需要考虑公共利益,而不能完全以自身利润与收入最大化为目标。

重新定位其实是一个正位的过程。这不仅是对金融机构,而且是对整个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进行监管的正位。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限制风险的交叉传播。

责任编辑:丰雨

2024年7月15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专节中,“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的表述引人瞩目。

为何需要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如何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为何及怎样构建“防火墙”?我们就上述相关话题谈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万喆和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对此进行解读。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受访者供图/图)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受访者供图/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万喆(受访者供图/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万喆(受访者供图/图)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受访者供图/图)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受访者供图/图)

“对整个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进行监管的正位”

南方周末:《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何需要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现在存在哪些问题?

田轩: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相应地,对于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业务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等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能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分工协作,提升服务能力,创新金融业态,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合规性管理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要求,规范金融交易活动,提升金融治理能力,有利于健全金融调控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安全稳定发展。

肖耿:金融的本质是降低交易成本,让居民和企业的储蓄找到回报率与风险合适的投资项目,也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帮助居民和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利润。金融机构的收入应该与居民财富的增加和企业利润保持一致。而这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些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在股票、债券和贷款等传统金融产品合约基础上,包括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

理论上,一个好的金融市场可以帮助居民与企业创造价值,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可以获利。但现实中,中国股民整体上在过去几十年获利并不多,但证券公司的收入却很不错;最近几年,企业转型不易,居民的房价价值也在下降,但银行的收入却不错。

这些现实状况给人的印象就是,金融机构没有为实体经济提供好的服务,没有为居民与企业创造价值,但却在享受高收入。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微观层面的腐败、做假、短炒等因素,也有宏观层面的政策与监管的问题。

微观层面的问题比较容易看到,也是有关部门正在努力的,包括加大反腐力度、加强监管及限制杠杆率及短期投机性交易。这些微观层面的改革虽然必要,却不可避免地在宏观层面有紧缩效应,会压低短期的居民财富和企业利润,对短期消费与投资有负面影响。

宏观政策与监管力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会压抑投资与消费的规模与效率,太松则会鼓励投机与泡沫。保持各项政策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在经济增长有压力时,如果刻意加强监管,就需要更有力的刺激政策作为对冲。相反,在泡沫比较严重及有通胀压力时,就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并适当限制不理智的投资与消费。

金融机构是传导及落实宏观及监管政策的主要媒介,需要考虑公共利益,而不能完全以自身利润与收入最大化为目标。

受复杂因素影响,过去几年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出现了一些系统性问题,需要想办法纠正,包括重新审视金融机构与宏观管理与市场监管者的定位与责任。

万喆:实际上,在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已提出金融的人民性和政治性。这其实是金融机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很明确的指引。

之所以提出金融机构的重新定位,有两大背景。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进程,中国也经历了经济金融化的快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加深,金融机构逐渐完善成熟。这一过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在机制不太完善、法制也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高债务和高杠杆等乱象产生。此外,金融腐败、违法违规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重新定位其实也是一个正位的过程。这不仅是对金融机构,而且是对整个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进行监管的正位。

另一个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而全球技术发展也处于突破前夜。因此,谁能够掌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就能够掌握下一轮国际竞争的优先权。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越来越被重视,过去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已无法支持新一轮高科技产业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定位,推出新金融工具以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

“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

南方周末:如何完善金融机构的定位和治理?

田轩:完善金融机构的定位,政策上要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金融机构功能,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

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监管层需要明确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管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承担的多种业务范围。

金融机构主动作为,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进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提升业务服务能力、治理能力、风险防控水平等,推动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中来。

制定严格的监管标准并提供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推动金融机构之间及与相关中介机构、其他第三方等加强分工协作。

肖耿:金融机构应为投资人和企业服务。如果投资人与企业都无法获利,但金融机构却获利不菲,就需要宏观管理与监管部门反思,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监管环境下,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像父母与小孩,而实体企业就像别家小孩。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更关心银行的利差,及如何消化银行坏账。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关键是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不能关系太密切。许多银行及证券公司高管直接来自监管机构。

万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也是未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方向。此外,金融机构发展要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大形势相结合。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一方面服务于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坚守合法合规的底线。在过去金融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未来强监管趋势有望延续。

“对市场乱象进行全链条穿透式监管”

南方周末:目前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健全相关机制?

田轩: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金融机构治理架构不健全、合规管理及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 这导致出现短时逐利性决策、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人为扰乱市场交易等现象;

用工管理、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等不合理。这导致出现金融“贵族”、鸿沟式薪酬差距等问题,并引发不良竞争、执业能力差异、道德风险等系列问题;

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尚存在缺陷,各部门未形成统一的监管协同机制,对支持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的金融创新的激励不足,对违法违规问题查处震慑力不足等。

系统性推进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法制化建设,进行监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细化监管职责,加强监管协同,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加强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要求、信息披露要求、业务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考核、加强风险防控能力要求,强化管理层责任落实与问题追究。

引导金融机构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薪酬激励为主,对金融服务质量优异、支持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成效显著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专项激励;针对整体薪酬水平、高管薪酬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从严监管,对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市场乱象进行全链条穿透式监管,采取立体化追责手段从严查处。

肖耿:监管机构需要为整个市场的公平性与效率负责,但不需为金融机构的利润和收入负责。金融机构的股东不能有国家级监管机构。如果有,就需要脱钩。

“‘防火墙’可有效避免利益输送”

南方周末:《决定》提出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的意义是什么?

田轩:当下提出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走过高速增长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多实力强劲的产业集团。同时,金融市场规模也不断壮大。两者相互交织越来越多。

但随之而来社会出现了重金融、轻产业的理念,产业资本不断向金融集聚,非理性过度扩张现象多发。同时,金融资本对产业的支持也更多出现了趋利行为,导致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大股东违法占用资金等乱象横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金融风险集聚。

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的当下,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更有必要。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限制风险的交叉传播,引导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各自领域发展,可以提升各自领域专业度,避免人为因素对市场秩序的干扰,并提升对各自领域监管质效,促进金融与产业更好地协同发展。

肖耿:产业资本投资长线,是耐心资本,对实际利率、通缩与通胀、汇率非常敏感。

金融资本主要是短线投资,耐心不够,追求现金及财务回报率,对名义利率敏感,对短期宏观政策变化敏感。

如果没有防火墙,产业资本可能受金融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市场炒作冲击而不复存在。

万喆:这个“防火墙”并不是说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对立,而是说二者还是应该在监管框架内进行一个良性的合作。交易的透明性、合规性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利益输送、内部交易,防范无序扩张,保证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投资者的权益。

避免脱实向虚。推动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方向并没有变。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防止产业资本风险和金融资本风险相互交织蔓延,最终影响金融系统性稳定性。

“坚决打击产业资本向金融端无序扩张行为”

南方周末:如何有效构建这道“防火墙”?

田轩: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需要坚持业务导向的治理原则,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界限和范围,实施依法准入政策,提高金融准入门槛,同时避免“一刀切”,在入口端设置“红绿灯”,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的市场把关。

健全风险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公司股权架构、关联交易、资金流向等日常经济活动的穿透式监管;强化监管执行,加强与司法部门的监管协同,坚决打击产业资本向金融端无序扩张、恶意竞争行为,以及利用垄断、信息优势扰乱市场等行为,并提高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

万喆: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是强化审慎监管,以及系统性监管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监管机构本身对于这种股权关联交易进行了专项整治,有序推进清退高风险机构的违规股权,打击一些恶意掏空金融机构的违法股东。

对资本市场,要牢牢把住金融机构的准入关,进一步做好股东资质审查,实际上也是筑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进行纠正违规关联交易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肖耿:一般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对基础设施和重要科技领域的投资属于产业资本。它们不追求流动性及短期回报,需要一些特殊产业政策的保护与鼓励。

金融资本则往往追求短期回报和流动性。它们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机制,约束限制过度投机与炒作。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