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贵ST股,戴不起DPU王冠

在“硬科技”“自主可控”“国内首个”等概念包装之下,没有硬实力和真投入,泡泡吹得越大,破灭得越快。

责任编辑:黄金萍

如无意外,左江科技(300799.SZ)在A股市场的最后交易日,将定格在2024年7月26日。

这只此前被称为A股“史上最贵ST股”,号称子公司研发了一款对标英伟达的DPU(数据处理芯片)产品,公司股价在一年多时间里大涨超过800%,被“退市风险警示”后甚至涨得更多,一度接近300元/股,在2023年12月祛魅后,短短9个交易日里大跌约85%。

急涨暴跌,左江科技用4年时间讲了一个关于DPU自主研发、产业应用的故事,也在不到5年时间里经历了从上市到退市的历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左江科技意欲戴上DPU创新的光环,但其脆弱的财务和经营实力,显然无法与之匹配。或者说,DPU只是左江科技为自己披上的“概念的新装”。

2020年,入局DPU

2019年10月,左江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主业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装备,融资3.65亿元。

上市半年后,2020年4月17日,左江科技公告拟以自有资金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在其2021年报中,这家名为成都北中网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中网芯”)的公司,主要开展可编程网络数据处理芯片的研制,是公司网络安全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公司面向未来的重要布局。

北中网芯聚焦自研可编程网络安全处理系列芯片(DPU)。DPU这一概念,最早由硅谷初创公司Fungible在2019年提出,全称是Data Processing Unit,是专用处理器的一个类别。

如今,业界对于DPU的共识是:DPU是仅次于CPU、GPU的第三颗大芯片,负责处理“CPU做不好,GPU做不了”的数据任务。如果把CPU比作大脑,那么GPU就好比是肌肉,而DPU就是神经中枢。

在云计算系统当中,如果说数据是一辆辆快速奔驰的汽车,那么DPU则是指挥这些汽车高效行驶的交通灯,通过接管网络虚拟化、硬件资源池化等基础设施层的服务来释放CPYU资源以运行上层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算力的高效运载能力。

2019年3月,英伟达以69亿美元收购网络解决方案厂商Mellanox,并将其DPU旗舰产品BlueField更名为Nvidia DPU。2020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将DPU与 CPU、GPU 并称为“未来计算三大支柱”。此后,DPU概念火了。

具体而言,CPU承载了应用生态,决定了计算系统是否可以通用;GPU提供了各类精度的高密度算力,决定了系统是否有足够的“力量”;DPU负责数据在各种CPU和GPU之间的高效流通,决定了系统是否能协同工作。“三U一体”(CPU、GPU、DPU)成为主流算力节点发展的趋势。

紧随英伟达的脚步,AMD先是在2020年收购FPGA(可编程门阵列)龙头Xilinx(赛灵思),2022年又收购了硅谷的DPU初创公司Pensando,进军DPU领域。

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巨头也纷纷开启自研DPU业务。例如,亚马逊推出了Nitro DPU,谷歌为其云业务自研了云张量处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