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学和透视法:中西绘画的分野

我希望画家通晓全部自由艺术,但我首先希望他们精通几何学。——(意)利昂纳·阿尔贝蒂

责任编辑:朱力远

早在公元 1世纪或 2世纪,中国东汉时期的画家已开始采用斜透视(oblique perspective)。例如,北宋时期的界画《磨坊》(局部),作者不详(传为卫贤的《闸口盘车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场景是水磨坊,周围河道环绕。这其中,斜透视与景物和人物比例的缩小相结合,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斜透视是画面对物体的三个方向上的主要面都倾斜的透视,多用于高层建筑物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接近于下面要讲述的西方绘画中的三点透视。

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斜透视传自印度,后者又来源于古罗马,但是却没有确凿的证据。事实上,除了界画《磨坊》,在清代苏州画家徐扬的画作《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长12.25米,现藏辽宁博物馆)和日本江户时代画家乌居清长(Torii Kiyonaga, 1752-1815)的浮世绘作品中,也可以见到这种技法。乌居清长的作品以色彩鲜明且和谐著称,笔下的美女被赞为“清长美人”。

鸟居清长的画《下棋的妇女》,约作于1780年。(资料图)

鸟居清长的画《下棋的妇女》,约作于1780年。(资料图)

据说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绘画作品中,已经出现透视原理的应用。稍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透视描述为:在舞台上使用平板来提供深度的幻觉。同时代的希腊画家亚西比德(Alcobiades)也把这一技巧应用于绘画,这位画家可能是雅典将军、政治家亚西比德的后裔,后者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生死之交,是典型的聪明而注重自我的雅典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他反复于雅典、斯巴达和波斯之间而左右局势。巧合的是,欧几里得在他的光学理论中也引入了透视的数学原理。

布鲁内莱斯基

虽然有海桑这样的全才和斐波那契那样灵性的数学家,但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欧洲和地中海沿岸一带的数学进展缓慢,有时甚至停滞不前甚或倒退。不过,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却善于利用数学,尤其是几何学的知识和技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艺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透视原理及其应用。

木刻《为躺着的妇人作画》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画家是如何画出透视效果的。右边是画家本人,左边是他的模特。画家在中间放置了一块玻璃屏板,上面描好方格子,同时他的画布上也用铅笔描好方格子。模特透过玻璃屏板,会有一个轮廓呈现。例如,鼻子在点A上,膝盖在点B上,而肚脐又在点C上。画家只需依样画葫芦,便又轻松又准确地把人物描绘到平面上。

这就是透视原理(perspective principal),但它不是丢勒的首创和发现。丢勒出生于纽伦堡,小时候在作坊里学习绘画,后来又拜名师学艺。从18岁开始,丢勒到处旅行,先是去尼德兰和瑞士,后来两次长期旅居意大利,既丰富了生活阅历,又学到了包括意大利画家的透视原理在内的绘画技巧。事实上,早在丢勒出生前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就有一位艺术家致力于透视法的探索和实践。

大约在1413年,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展示了后来的艺术家广泛使用的透视技法的几何原理。布鲁内莱斯基出生在佛罗伦萨,他的父亲是公证人,小时候他接受父母的安排,学习文学和数学,希冀子承父业,做一名公仆。后来他依照自己的意愿改行学做金匠和雕刻师,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在一次有把握获胜的雕刻竞赛中他没有成功,一气之下又改行从事建筑设计,那时候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开始了。

布鲁内莱斯基最重要的作品是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1436),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