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译《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的出版往事

“三套丛书”的出版,开创了我国译介外国文学的新局面,但它也留下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责任编辑:刘小磊

金克木先生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寓所。沈建中 | 摄影

金克木先生(1912-2000)翻译的《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重版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这很令人惊喜。该书1980年初版时,虽然责任编辑水建馥先生与我同在一个编辑部,但他在欧美组,我在苏东组,他是创社的老前辈,我是新来的小同志,所以当时没好意思向他讨要,致使我收藏的《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一直空缺这一本。这次重版,弥补了这个多年的遗憾,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件“藏品”。

这件所谓的收藏,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装稿件用的纸袋,在编辑部里随处可见。收藏它,不仅仅是因为它装过《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的原稿。当时作为大扫除要处理掉的废纸,我发现它正反两面写满了不同人的笔迹,出于职业习惯,多看了几眼,经过辨别,认定它至少经过四次以上的邮寄或转递。我也常收到老同志用使用过的信封、纸袋,甚至包装纸寄来书信或稿件,但如此重复使用的好像还没有过。

按照时间顺序,第一次邮寄可以分辨出来,以贴签和邮戳为证,是从灯市口中国书店给黄心川(1928-2021)先生寄书或稿件用的,日期是1965年4月14日。黄心川1958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哲学编译室和东方教研室任职,1964年调离参与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先生对印度哲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过数部专著,是我国著名的印度学专家。这些大概是他与这部书稿发生关联的一个原因。

第二次是黄心川先生用它给“三套丛书”编委季羡林先生转递书稿,正面用毛笔写着:“烦转季羡林同志,黄心川托。”这次没有日期。

本文作者珍藏的一个经过多次利用的稿件袋,上面有季羡林、黄心川等人的笔迹。

第三次是邮寄,邮戳的时间是1965年4月16日。纸袋的背面,季羡林先生用毛笔写着:“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三套丛书编委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