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洗牌,5年后再现关停潮

2019年,出现过一次政务新媒体“关停潮”。这一轮关停,除常态化监管外,还和基层减负、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相关。

在整合清理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过程中,济南市章丘区明确,必须由在编工作人员负责政务新媒体的日常运维管理。

“账号开设时比较方便,上传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就行。但注销时设置了很多障碍,非得要提供主管部门加盖公章的文件。”此前,有账号历经半年才注销成功。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1年3月17日,守正·鼎新——第十届政务V影响力(郑州)峰会举行。(人民视觉/供图)

2021年3月17日,守正·鼎新——第十届政务V影响力(郑州)峰会举行。(人民视觉/供图)

运行9年后,@商洛政务发布 走上了关停之路。

这个粉丝量超过11万的微博账号,是陕西省商洛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官方微博。2024年5月16日发布的注销公告显示:为了“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和“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按照有关部门和文件的要求,报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商洛政务发布 于即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注销关停程序。

和@商洛政务发布 同期进入注销关停程序的,还有@商州区人民政府、@商洛公积金 等6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在媒体的报道中,这被称为“商洛大批政务新媒体账号宣告注销”。

近期,集中关停政务新媒体账号的不只商洛。4月,江苏省张家港市先后停更注销“水润港城”“张家港住建”“张家港农业农村”等多个微信公众号;4月16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文体局宣布注销“未央正当时”微信公众号;5月20日,广东汕头市金融工作局发布公告,“汕头金融”微信公众号于5月10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

这是时隔5年再次出现“政务新媒体集中关停”——201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两份与政务新媒体检查、考核相关的文件后,政务新媒体就出现过一次“关停潮”。

不同于5年前,此轮政务新媒体关停的原因,除常态化监管外,还和基层减负、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有关。

“跟不上形势”

2024年6月12日,商洛市政府办政务公开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否认了“大批注销”的说法。

该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注销政务新媒体账号属于“监管过程中的正常管理”,是一项常态化工作。在账号的运维过程中,如果各地或各个主办单位保证不了运维更新,“报请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会按程序注销”。

在该工作人员的印象里,大概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商洛政务发布 的账号运营能力“已经跟不上当前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形势了”。此前,该账号由政府办下属单位负责运维;2023年下半年,根据工作职能调整,该账号交由政府办内部科室运维。

按照信息公开的要求,政务新媒体发布稿件必须要履行“三审三校”。因此,共有3名工作人员负责运营@商洛政务发布微博和同名微信公众号,工作内容包括文字发布、稿件配图等。

3人都是“兼职”,在“人力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问题开始出现。该工作人员介绍,首先就是原创内容减少,自采稿件数量明显下降。

以2023年5月和2024年5月@商洛政务发布 微博账号的更新为例,其2023年5月共更新了5条和商洛有关的内容,包括领导动态、道路封闭施工情况、旅游优惠信息、龙舟比赛等。而2024年5月,@商洛政务发布 发布的原创微博仅有2条,为排球比赛信息,以及账号注销公告。

对政务新媒体账号,国务院办公厅早就印发了文件加以监管,并对更新频率做出了要求。通俗地说,当对政务新媒体进行检查时,被检查的账号必须在14天内有更新记录,否则会触发单项否决指标,该账号即判定为不合格。

当原创内容减少,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