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真实的语言生活寻求答案丨记者手记

他相信教育的要义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点,“我们往往偏离了语言生活,把外语阅读(也包括其他语言技能)变成了单一的讲词汇、讲语法、串讲课文的过程,把原本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这样的上课方式,即使有再多的课时也是不够用的”“核心目标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阅读、思考、交流起来”。

责任编辑:钱炜

用日语演绎日本民俗故事也是课堂考核的一部分。()

2018年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日语系学生在课堂上用日语演绎日本民俗故事。(北师大2016级日文系/图)

详见相关报道《告别“捷径”的小语种,高考小众赛道迎变局

2024年年初,我偶然看见相识7年的网友在公众号写“自己状态不佳,且感到许多高中日语的同行也身处焦虑和不安之中”。

出于好奇,我和他聊了很久,这才关注到近些年高速扩张的日语高考市场。简言之,这是一桩多方获益的生意:教培机构发现了高考政策的缝隙,与谋求教育业绩的学校、需要提分的考生和期待孩子金榜题名的家长一拍即合,同时,教培机构也成为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蓄水池。

然而,狂飙的势头或在今年按下暂停键。在年初的九省联考中,高考日语发布了新题型卷。所有的受访老师都说,此前没听到半点风声。试题难度提升,其传递出的信号不言而喻,日语教师们也担忧起自己的饭碗。

日语,是近些年高考五个小语种中最火热的科目,其报名人数甚至比俄法德西这4个语种的考生人数加起来还多。开设日语班的高中在各省都有,但主要以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为主。就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也有受访者见到过学日语的孩子。

无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高考日语为捷径:突击两年,提三十到四十分。

作为长年参与日语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林洪希望教育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但是“当一个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为了能上一个更好的学校(选择速成),你没有办法去指责和阻止”。

他理想中的日语教育,是借助语言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多元独立、视野开阔的个体。

当这段话被写进稿件被读者看到时,我收到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