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只已清盘,个人养老基金陷规模困局

发起式基金属于典型的“宽进严出”,成立之后会有一个三年大考,规模低于2亿元自动终止基金合同。

“即便市场环境欠佳,基金公司也必须按照要求配置权益类资产,这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不仅要关注收益、基金经理,还要注意规模,避免踩坑清盘基金。”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顾策

近日,多只养老FOF基金(母基金,主要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被清退,引发市场讨论:人还没退休,怎么养老产品就消失了?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6月18日,已有15只养老FOF基金陆续清盘。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业务开闸以来,FOF基金是个人养老产品的主要类别之一。

基金清盘的直接原因是规模不达预期,产品卖不动。人社部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显示,截至2024年6月18日,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达到763款,其中193款基金产品,465款储蓄产品,82款保险产品,23款理财产品。

作为中国养老金保险体系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实施已一年多。政策方面,各基金公司踊跃增设个人养老金专属Y份额抢占个人养老金市场,以远低于同类产品的费率吸引投资人。上述193只基金均属此列。

但伴随这些养老FOF基金三年考核临近,被迫清盘的基金却越来越多。

养老FOF基金清盘的直接原因是规模不达预期,产品卖不动。视觉中国 图

多只基金被迫清退

对比人社部2023年底至今的数据,近半年内减少了15只养老基金,其中至少4只是因为规模不及预期,被强制清盘。

这些被清盘的养老FOF基金,绝大多数属于发起式产品。发起式基金需要基金公司拿出部分资金与投资者共担风险,且必须在三年内达到2亿元规模,才能继续运营。

以最近的鹏华长乐稳健养老目标一年FOF基金(简称鹏华长乐)为例。2024年6月初,该基金发布清算报告,该基金于2019年4月22日成立并正式运作,截至2024年5月13日,已出现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