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风雅:西乡隆盛的汉诗

西乡的诗作,我以为田园之咏成就最高,尤其是那些偶然所得者,自然清新,反复吟诵而不倦。读者仿佛置身于明月松风之下,徜徉于山林田畴之间,靜静听牧童短笛溪流淙淙。一介武夫能有这样的诗歌水平实属不易。

责任编辑:刘小磊

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1828-1877)。

历史上中华文化对周边邻国的影响之深,从诗歌创作即可窥一斑。以日本为例,大和民众既作“和歌”,但也习“汉诗”。

日本人研习汉诗的历史,大概可上溯至唐代。如大家熟知的晁(或作朝)(即阿倍仲麻吕,698-770),不但任职大唐,而且和大诗人王维、李白都有过从。王维有《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序)》。李白则有《哭晁卿衡》。因此,从理论上说晁卿熟谙汉诗创作应无问题。可惜晁氏似乎并无作品传世。而被日人奉为学问之神的平安时代(约当唐、宋之间)诗人菅原道真(845-903),存世汉诗则有五百余首。仅就创作数量而言,即便置于同时代的中国诗人当中,也毫不逊色。这位和林逋一样癖于梅的神童,五岁时就作有和歌《梅の花の歌》,十一岁时所作汉诗《梅花》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怜金镜转,庭上玉房馨。

相较之下,七岁时写下《咏鹅》的骆宾王也不过尔尔。笔者曾到过京都和太宰府的天满宫,园内皆遍植梅花,并有各类梅花制品。在其忌日,还隆而重之地举行“梅花祭”。可见其人其诗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另一个为人所熟悉的诗人恐怕就是室町时代(1336-1573)的一休宗纯(1394-1481)了。其汉诗集《一休和尚诗集》也已被介绍给中国读者(殷旭民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当然了,其诗作的影响恐怕远远不及曾在中国播放的动画连续剧《聪明的一休》。至少是我,诵读其诗集一过,却未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倒是明治时期的西乡隆盛(1828-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