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依无靠又自由自在的感觉” | 我们这一年

我与几位常联系的老同学,几乎不在同一城市,甚至不在同一时区、同一大洲,我们成为原子化社会里流动的一个个小点

发自:昆明

责任编辑:杨静茹

昆明的云

昆明的云

2月初,我回到老家昆明。如果没有高原的阳光,十几度都算冷天。而太阳“烤”着的时候,整个人便会热烘烘起来。

在澳洲的高中好友贝贝给我发来微信:“自从去北京上大学,就从来没有在昆明过过完整的一年,每次回来都只能感受到一个季节的切片,就觉得,如果能待满一年那就太幸运了。”在家乡待一年,2023年,30岁的她竟真的做到了。我羡慕且佩服。

因上学、工作,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贝贝都很少有机会回家乡。每每被问起老家在哪,我们说,“云南。”“哇,云南好地方,”对方一般回。“对对,”我们附和。对方很可能又会问,“云南哪里?”我们又说,“昆明。”“昆明啊,好地方,四季如春!”对方一般这么接。“是的是的,”我们再次附和,“只是现在很少享受到。”寒暄结束。

上个春节,我带着未完成的工作提前回老家(和此时一样),见到了贝贝,她辞了在墨尔本的工作,一份非盈利机构的社工。

2022年的冬天,在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防疫政策转向之前,三年没能回国的贝贝决定裸辞,回家。见过了新冠病毒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后,她希望在政策调整期、家人被感染时,至少自己能陪伴在旁。

“我们类似移民的身份,本来就缺乏家人支持的关系网络,再加上隔离,物理和心理上都处于极度孤立的状态,我好像活到现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