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位院士,在2023年离开

2023年共有55位两院院士逝世,年龄最大的103岁,最小的79岁。他们当中有北京火车站的设计者,有打破国外对甘蓝种业垄断的蔬菜育种专家,有血管外科的奠基人……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他们的生平,用三两行字浓缩他们一生。

责任编辑:钱昊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创立了振动出矿理论。人民视觉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创立了振动出矿理论,他因病于2023年11月26日在长沙逝世,享年87岁。人民视觉/供图

回望2023年的中国科学界,又一批国之脊梁离我们而去。

新年第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范维唐是逝世;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杨乐逝世;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土壤动物学奠基人尹文英逝世。

这一年,共有55位两院院士逝世,年龄最大的103岁,最小的79岁。他们当中有北京火车站的设计者,有打破国外对甘蓝种业垄断的蔬菜育种专家,有血管外科的奠基人……

或许,公众对有些逝者的名字会感到陌生,但他们的创造和发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生活,甚至是这个世界前进的步伐。

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他们的生平,用三两行字浓缩他们一生。

是梳理,也是追忆。

范维唐是中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范维唐是中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1. 范维唐(1935.7.18-2023.1.1)

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市,湖北鄂城人。1956年9月参加工作,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矿山压力及开采机械化专家,主要从事研究及主持综合机械化技术攻关。

范维唐是中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组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采煤机械化研究试验基地;提出的“炮采三项新技术”“菱形网技术”“三小光爆锚喷技术”等适用性强的推广应用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因病于2023年1月1日1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 赵其国(1930.2.25-2023.1.3)

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本科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土壤圈物质循环、土壤生态环境等研究,参加了我国南方橡胶宜林地和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参与组织开展了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全面系统研究了我国红壤的形成及其退化机理与调控,率先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将土壤学研究引向深入,着力推动了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促进土壤学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中国科学院竺可祯奖、日经亚洲奖等,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因病于2023年1月3日14时1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3. 徐銤1937.4.7-2023.1.4

1937年4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先进个人、中国快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快堆技术专家,主要从事快堆总体设计、快堆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选择的研究。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7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4. 武胜1934.9.23-2023.1.4

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3年入党,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获冶金工程师资格,同年6月回国参加两弹研制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材料与工艺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核材料与工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9岁。

5. 葛修润(1934.7.12-2023.1.4)

1934年7月出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岩体基本力学性质等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边坡稳定性的矢量和分析方法,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 RMT、实时CT扫描加载设备、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系统、三维地应力机器人等具有开拓性的岩石力学装备。

我国著名的岩质边坡工程学科带头人,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水布垭水电站、小湾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和深圳地铁建设作出贡献。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陆熙炎发展了钯催化有机合成新反应。

陆熙炎发展了钯催化有机合成新反应。

6. 陆熙炎(1928.8.29-2023.1.4)

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及合成方法学方面的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从发酵液分离纯化制得链霉素盐酸盐氯化钙复盐结晶。六十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后从事萃取剂 P-204工业合成方法的研究。七十年代末,开始研究金属有机化学,在金属有机基元反应的基础上,发展了钯催化有机合成新反应。九十年代,发现了命名为陆氏反应的叔膦催化的[3+2]环化反应,被多次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因病于2023年1月4日20时5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7. 杨福愉(1927.10.30-2023.1.5)

1927年10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镇海。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之后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工作。留学苏联,获哲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研究员。从事线粒体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推动了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和发展,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两百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

因病于2023年1月5日20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8. 张金麟(1936.10.16-2023.1.9)

193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涡轮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第七研究院715研究所、第七研究院719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历任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副所长、所长,曾任某工程总设计师等重要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船用核动力专家,主要从事核潜艇研究和核潜艇总体和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造船人的杰出代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7年国家重大贡献奖和金质奖章,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入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指导培养了一大批核潜艇研制领军人才。

因病于2023年1月9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9. 茆智1932.9.20-2023.1.13

1932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农田水利专家,主要从事节水灌溉、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面源水污染防治研究,提出了先进、实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实时预报理论方法和水稻节水高产的灌溉模式,首创性提出了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化规律和作物受旱复水后生长产生“反弹”的理论及其指导节水灌溉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持完成8项国内外重要节水灌溉项目,成果已累计推广166万公顷,增产粮食27.4万吨,节水1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4亿多元,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荣获省部一、二等奖7项,2000年作为全球唯一获奖人荣获“国际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革新突出贡献奖”。

因病于2023年1月13日7时3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钱逸泰是中国纳米材料化学研究领域开拓者。

钱逸泰是中国纳米材料化学研究领域开拓者。

10. 钱逸泰(1941.1.3-2023.1.14)

1941年1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此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1999-2004年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纳米材料化学研究领域开拓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从事铁系催化剂的费-托过程和氧化物薄膜制备研究;九十年代曾从事热分析研究;此后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制备和超导材料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溶剂热合成纳米材料技术。

因病于2023年1月14日11时5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