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则班内社会学调查:为何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回家了?

我想回到人类学视域下的一个概念——做家,对应的英文是home making,意指家不是天然的,不是自然生成的,家不止于生理层面的,更多指涉社会层面的,家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家需要家长与子女两方共同努力,去营造、营建与经营,只有父母与子女两方采取了共同的行为、行动、协商与协作,真正意义上的家(home)才能形成,年轻人臆想中的家才真实地存在。

责任编辑:陈斌

最近一篇帖文很火,原文是这么说的,“往往无助的时候脑子里就蹦出一句‘想回家’,但又好像不是真的现实中真正的‘家’,而是一个臆想中安全的、自在的、没有痛苦和烦恼的地方”。我估摸着发帖人大概率是年轻人,跟帖及评论的人也多是年轻。

家,英文也即home,区别于house,后者只是具备居住功能的建筑物。home是一个带有明显文化地理学色彩的词儿,经常与家人、家庭、亲情、温暖、庇护、臂膀、港湾等相关联。回家,即所谓的going home,也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回家的正义感与正当性,从“常回家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落叶归根”等脍炙人口的歌名或句子中可见一斑。

于我而言,逢假期尤其逢长假我必回家。道理至简,父母养育和培养我成人非常不易,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抽空回家看望与陪伴他们。换言之,我如果假期不回家,只顾着我自己玩,或带着老婆孩子玩,我会心生愧疚,我会觉得我是一个自私无情的人。

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尤其90后、00后的年轻人对家及回家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与认知。

我的社会学调查

我侄子是大一新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他只在家待了三天,第四天就约他的伙伴外出游玩了。

我随机询问了我所教的18人,囊括大二及大三学生,“这个假期没有回家”的有7人,“回家待了7天及以上”的有1人,“回家待了5-6天”的有3人,“回家待了3-4天”的有4人,“回家待了1-2天”的有3人。没有回家的7人里,直接表达“不喜欢回家”的有5人,2人表示“假期有其他安排,就没有回家”。回家的11位同学里,持“喜欢回家,但不喜欢在家待太长时间”观点的人占比高达92%。

一个结论是,我观察到的这些年轻人不怎么喜欢回家,或不喜欢在家待太长时间。

将回家视为一种人口流动现象,哪怕是暂时性的人口流动,我们不妨借用人口学的推拉理论进行解释:回家,证明家里有吸引我的东西,让我感觉舒服的东西,此即“拉力”,将我拉回家;不想回家,不回家,或回家了几天,就想离开家,一定是家里有我不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背着狼逛街的羊
回复

背着狼逛街的羊

2023-12-04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年轻时,对陪伴父母,年老了,没机会了。尤其是成家有孩子后,回家和陪伴老人是对下一代的言传声教。在忙再累一定要陪伴老人,陪伴孩子,妻子,否则一辈子来这个世界的意义,难道就是挣钱吗?很多人为钱放弃一切,为钱背离一切,细想不值得,这辈子,家是最重要的

181****1146
回复

181****1146

2023-10-16

只能说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了

雷
回复

2023-10-15

年轻时想往外跑,想看外面的世界,想证明自己,想还在羽翼下时提前熟知外界…。到一定年纪后更愿意往家跑,尝到了社会的五味杂陈,念着父母的含辛茹苦,一句回家可能就会热泪盈眶

Xiaotao
回复

Xiaotao

2023-10-14

回家一次还挺难的

?人间四月天
回复

?人间四月天

2023-10-14

可以

南北
回复

南北

2023-10-13

年轻人与老一辈父母们应互相体谅理解,及时沟通与交流,协调好家庭关系,这样,回家与不回家,当双方能够达成共识时就不再那么重要

136****2285
回复

136****2285

2023-10-13

家教太重要了~~~

Ricardo
回复

Ricardo

2023-10-13

家长不理解孩子,孩子不理解家长,双方都存在一些问题

襄阳翼舟
回复

襄阳翼舟

2023-10-13

“家”何为亲情、纽带和传承?就此,再多一点“如何做”的探讨、指向或者如何“行动”,意义更深厚。

Franco
回复

Franco

2023-10-12

home making,改善和父母的关系,具体操作起来,年轻人未必有这个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