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田鹿谈《西游记》的世界观:神工鬼斧,重构大千
“如果中国的小说只能留下一部,那么它就应该是《西游记》。因为中国文化的生长性要素,《西游记》无不具备。”(吴组缃)
《西游记》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怎么分析都无法穷竭的。即使择其巨大而遗其细小,也依然能讲三天三夜。所以,从哪里说起,还真是个颇费踌躇的问题。思前想后,我决定来聊聊《西游记》的世界观。
毫不夸张地说,《西游记》最大的贡献,就是它以惊人的想象力,为中国人构建的那个完整而贯通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到来之前,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假如要让他勾画出一幅“世界地图”,许多人心中的世界大抵是这个样子:地上是人王的世界,地下是阎王的领地;天上有玉帝,四海有龙王,西方有佛祖,海外有仙山;还有许多洞天福地,栖息着一班菩萨散仙。这些人掌管着整个世界,彼此相安,共同维持着这个世界的运转。那么,这个“世界全图”的构成是谁提供给中国民众的?根据诸多学者的考证,主要就是《西游记》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游记》是建立起传统中国普通百姓“世界观”的一部奠基之作。
下面,我们通过时空组合、人员构成、运行逻辑这三个方面,对《西游记》的世界观加以说明。
《西游记》的时空组合
《西游记》的世界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垂直的空间:天庭、地面和地下。天庭是玉皇大帝所统辖的地方,居住者包括玉皇大帝、西王母、太白金星、二十八星宿、天兵天将等。在《西游记》的描述中,天庭的主体部分类似一座城池的构造,有四个天门,分别由四大天王把守。有意思的是,天庭本身也是分层的,最高处就是太上老君所居住的“兜率天宫”。地下世界是十殿阎罗以及鬼魂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地狱”。《西游记》中写到地狱的地方寥寥可数,比如唐太宗魂游地府、悟空大闹地府撕毁生死簿、因六耳猕猴事件到地府辨别真假美猴王、东平府搭救寇员外增加其一纪阳寿等。地面世界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也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主要活动空间。按照《西游记》的描述,其主体部分是所谓“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这四大部洲的周围是由海水包围的,而在海面上,则有一些海外仙岛星罗棋布,仙岛上居住着一些菩萨散仙。
那么,这个空间,是作者的向壁虚构吗?不是。比如海外仙山的设置,来自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及道教经典;四大部洲以及阴曹地府的设置,主要来自佛教;四大部洲的方位关系整合自古丝绸之路的实际旅行经验;而其中涉及的一些神仙具体的住处,如观音菩萨所在的南海普陀山、普贤菩萨所在的峨眉山、文殊菩萨所在的五台山等,则来自当时中国的宗教圣地的实际地理分布。正是这三重空间,为《西游记》的故事展开,特别是为孙悟空的施展腾挪,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立体的舞台。
再说《西游记》的时间。
在《西游记》中,多次写到天庭的时间快慢与人间不同。比如孙悟空第一次上天庭担任弼马温,在履职大半个月之后,因为得知弼马温乃是不入流的小官而回到花果山,群猴叩头迎接,办酒接风,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悟空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数十年?”众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这是在《西游记》里第一次点明天界与人间时间的差别。关于这一点,后文还有几次提到,比如后来托塔天王的干女儿锦毛老鼠精把唐僧捉进无底洞准备成亲,悟空在无底洞发现锦毛老鼠精供奉的托塔天王李靖以及哪吒三太子的牌位,就拿着牌位上天宫与李靖理论。李靖早就忘了下界还有这么个干女儿,认定悟空是无理取闹,还是哪吒在一旁说明原委,李靖才恍然大悟。悟空得理不饶人,就要拉着李靖到玉帝处打官司,还是在一旁的太白金星说了一句:“大圣,‘俗话说一日官司十日打’,这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等到官司打清了,怕是小和尚都生出来了。”悟空这才停止了和李靖的纠缠,共同下界去捉拿妖怪。
关于人间和下界的时间快慢,在《西游记》里没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孙悟空大闹阴曹地府,从被捉到地府到扯碎生死簿、打出幽冥界,都发生在孙悟空酒醉后的那一夜。这似乎表明,在作者的观念中,地府与人间的时间节奏基本上是同步的。
《西游记》中的时间逻辑,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中国很早就有所谓 “洞中(天上、山中等都是这种说法的变形)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文学作品中对这一点也有所体现,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故事就是东晋虞喜的《志林》中“王质烂柯”的故事,说王质到山中砍柴,见到两个童子下棋,于是在一旁观看。等到一局结束,再看身边的斧子,斧柄已经烂掉了。他回到家乡,父母早已故去,原来就在他看棋的这一段时间,世间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这种不同地域的时间快慢不同的观念,应当是出于佛教的影响。佛教中,不同世界的时间快慢有着悬殊的差别,比如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天,那里的一昼夜,就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并没有这种不同地域时间快慢不同的记载,但到了佛教在中国影响日益广泛的魏晋之后,这种说法也随之兴盛。
而造成这种不同地域时间不一观念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人的心理特质。人对于时间的感受,总是快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痛苦时觉得时间过得非常缓慢,所谓“度日如年”“快乐”(“快乐即无时间感”)等常用词语就在揭示这一特质。而当今心理学关于“心流”“高峰体验”等心理状态的描述,其实也都抓住了心理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差异这一特点。人们将天宫、仙洞等视为理想、快乐之地,所以在想象中赋予了那里“天上方一日,地下已千年”的不同于人间的时间节奏。
《西游记》里的人员构成
《西游记》中的人物,大致有四类角色:神仙、妖魔、人、鬼。鬼很简单,就是人死后的灵魂;妖魔起源于古老的“物老成精”“万物有灵”的观念,也比较简单,所以不必细说。
比较复杂的是神仙。
按照《西游记》中的分类方法,神仙有五种。这个分类法是借如来之口说出的。当时悟空和六耳猕猴争执不下,打到如来跟前,请如来裁决。如来先问观音:“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真谁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辨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菩萨请示周天种类。如来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也就是说,仙分五类: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
《西游记》里对于神仙的分类,绝非作者杜撰,而是有明确来历的,这个来历,就是道家内丹派的经典著作《钟吕传道集》,作者为唐末五代时的著名诗人、道学家施肩吾。全书以汉钟离与吕洞宾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为方法,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建立了钟吕派内丹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书中对于仙,按照等级,由高到低做了五类划分,就是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这些神仙来源十分广泛,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佛教,比如如来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等菩萨,以及阿难、迦叶等罗汉。还有一部分来自道教,比如太上老君、张天师、许真君等。当然,道教的神仙谱系十分庞杂,里面的一些神祇向上追溯,还是能追溯到佛教中去,比如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三太子等,原本也来自佛教。还有一些神仙,比如河伯、雨师、雷公、电母、火神等,早在道教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应该说出自神话传说。
那么,为什么《西游记》中的神仙构成会如此庞杂?答案是:《西游记》中的神仙,根本就不是来源于严格宗教意义上的神仙谱系,而是源于民间信仰。民间本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对于神仙,多是所谓“临时抱佛脚”的功利态度,没有兴趣去严格区分他们的宗教归属。
《西游记》的运行逻辑
将西游世界如此复杂的来源组织得如此井井有条,是因为在作者创造的那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就《西游记》的基本逻辑而言,其实是把人间的建构搬到了那个由仙、妖、人、鬼构成的世界之中。这其实也就是明清时代的小说评点家们一再强调的“极幻”后面的“极真”——以非现实的笔墨表现的社会现实。比如林庚先生所指出的,唐僧师徒的西行,实际上是以走江湖的客商、好汉的经历为其蓝本的。天庭,基本上就是人间朝廷的建构。比如车迟国和比丘国的故事,都有对于明代皇帝佞道的讽刺。又比如在《西游记》中,取经团体所遇到的妖怪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生自灭于天地之间的野势力妖怪,可以把他们看作人间的普通山大王、土匪之类;另一种则与天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把他们看作人间那些与官府有着密切关联的黑恶势力。这些妖魔命运迥异——在《西游记》中,那些与天界没什么关联的野势力妖怪,基本上都被打死了;与上界仙佛有关的,却全部活了下来——也可以看作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同罪不同罚现象的反映。
但《西游记》毕竟是一部沟通仙妖人鬼不同世界的非现实主义作品。这就需要为这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设定一套自己的逻辑,因为没有逻辑的世界是混乱的、不可理解的。
在《西游记》的世界里,神仙并非无所不能。这种设定是必须的。从写小说的角度来设想,如果想让小说有基本的剧情,法力就不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如果神仙或者妖魔掌握了法力就无所不能、无所不有,那么他们也就不需要和这个世界发生关联,任何剧情也就都没了意义。
在《西游记》里,四种生命形态之间的关联是多样的,而最核心的,则是“资源”的设定。
资源构成了《西游记》里众多仙妖人鬼最重要的交流媒介。在《西游记》里,资源又可以分成稀缺资源和一般资源。一般资源的种类比较多,比如下界众生的肉体、斋供的食品、供奉上界的香火、人间烧给阴间的纸钱等等。这些一般性资源,构成了天、人、妖、鬼交流的基本媒介。稀缺资源在《西游记》里只有四种:王母娘娘的蟠桃、五庄观的人参果、太上老君的仙丹,以及唐僧肉。这是因为,在《西游记》里,神仙和妖魔的寿命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但这个“无限”是有条件的,就是要突破每五百年一次的“雷”“火”“风”三劫。而要躲避这“三灾利害”,就要依赖蟠桃、仙丹、人参果、唐僧肉。前面三种资源都垄断在强有力的人手中,对于下界妖魔而言,唐僧肉差不多是他们能够期盼的唯一稀缺资源了,所以当唐僧路过他们所在的地界,他们才会不择手段地抢夺,而这构成了《西游记》情节进展的最大推动力。
《西游记》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来源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指出西游世界的构成来源,并不是要否定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将来源如此复杂的世界组织得井井有条,本身就是丰富想象力的证明。作者站在当时中国人既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某家某派的固定立场,提供了一张“宇宙全图”,力图给那个世界以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解释。比如对天地之数的解释,就吸取了宋代理学家邵康节的解释;对世界构成的理解,则汲取了佛教“四大部洲”的解释。当然,作者生活的明代中晚期,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没有可能将宇宙大爆炸作为宇宙的开端;对于人类何时出现,也不可能以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但在科学昌明之前,作者对于世界的解释,就是最有包容力和说服力的了。
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来自作者对宇宙事物的终极关怀。一部《西游记》不是从具体的事件写起,而是从开天辟地、天地之数、四大部洲写起,没有这种囊括八方万合、古往今来的宏大思考,是不可能做到的。实际上,中国一直不缺乏像作者这样的人,如伟大诗人屈原就在《天问》中对于宇宙起源、天地运行、历史规律等问题发出了一系列大哉问,这背后,是对终极问题的认真思考以及思而不得的困惑。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西游记》产生之后,它所创立的这个世界,就扎根在中国人心中,成为中国人理解世界、展开想象的舞台。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