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中国赵戈平:以标准引导建筑行业可持续

建筑行业面临变革,标准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可以将复杂问题解构为可理解、可衡量、相互关联的指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建筑业面临疫情蔓延、供应链材料紧张等危机时,目光需要超越合规。”英国建筑研究院(BRE)首席执行官GillianCharlesworth在展望2022年建筑行业的发展时强调。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建筑行业现状。受国家宏观调控、疫情冲击、人工及材料价格上涨等综合影响,持续出现建筑公司破产、龙头房企暴雷、设计院降薪裁员等问题,波及整个产业链。

专业人士反思行业困境时,认为外部环境变化会造成经营波动,但酿成危机,真正问题在企业自身。长期粗放管理、盲目扩张,当成本上涨、环境、社会等压力增加时,企业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系列反应。

危机警示建筑行业需提升可持续发展韧性。作为在建筑领域提供服务超过100年的机构,英国建筑研究院一直致力于行业标准制定、评价和研究工作,以可持续角度推进英国乃至全球建筑工业的发展。

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公布BREEAM标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国际公认的描述建筑环境性能最权威的标准。

BREEAM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覆盖地产商、设计方、建设方和运营方的工作,按照合格、良好、非常好、优秀和杰出5个等级进行评定和认证,帮助建筑产业链上的各方脱离单一思维,从多尺度利益互惠的角度审视自身的价值创造。

英国建筑研究院中国区总经理赵戈平认为,标准是一种行业交流的有效工具,可以将复杂问题解构为可理解、可衡量、相互关联的指标。在建筑行业变革之下,标准可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图.BREEAM国际版V6评估范围

可持续是一个移动的靶子

南方周末:BRE三十年前开发BREEAM标准到今天,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戈平:1921年BRE作为国家实验室成立,目的是制定和实施建筑政策;1970年代间实现私有化,100年间承载英国和欧洲建筑行业标准制定和评价工作,目标一直是通过研究和测评,推动可持续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建筑中。

标准关注范围会随着时代更迭,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可持续”的界定,其内涵随着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的要求在更新,低碳、节材、健康、适老化……可持续成为一个移动的靶子,因此评价范围也在延伸和丰富。二是评价指标的更新,随着可持续的有形和无形的要求更新,需要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变成可衡量的标准、可操作的指标,以便与产业交流。三是加强对未来趋势的预判,BRE希望在标准中体现未来建筑发展趋势,会将前沿要求融入评价标准中,尽管有些要求可能目前应用层面较难达到。

南方周末:BRE在中国目前有哪些重要工作?

赵戈平:目前我们与住建部、清华大学都有开展绿色建筑相关课题研究,如中英绿色建筑标准对标研究、“一带一路”绿色建筑研究等。2019年,我们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启动了中英绿色建筑标准双认证工作,实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BREEAM评价标准联合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成果。

南方周末:建筑产品不具备跨国流通性,实施双认证的目的是什么?

赵戈平:2017年住建部提出绿色建筑标准双认证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让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与国际对接,增强本土标准的权威性;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国内绿色建筑应用。建筑不会动,材料、资本是流动的,但比起商贸考虑,融合认证更多是为了交流和研究。

南方周末:一般什么样的客户会想要双认证?

赵戈平:一类是实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领先企业,在完成国内最高水平认证的同时,希望更进一步,置于全球尺度审视自己的表现。BREEAM要求比国内的绿建标准更高,给企业提供了不同参照系。

另一类是跨国公司,他们对工厂、办公大楼、仓库等生产运营环境有全球统一的管理标准,通过双认证一方面可以满足运营地的绿建要求,一方面确保管理要求在全球贯彻。例如,有企业希望通过认证,确保亚洲和欧洲的员工有相似的办公条件,是落实员工责任的表现。

建筑节能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动摇

南方周末:不久前BRE在济南颁发了中国首个商业、住宅净零碳建筑项目认证。怎么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净零碳”?

赵戈平:建筑碳排放评价在BREEAM标准中一直有体现,中国“双碳”目标公布后,不少领先企业希望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催生了零碳建筑认证需要。我们与TÜV莱茵合作制定了零碳建筑认证体系,该项目是认证落地的成果。

认证体系包含对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碳排放情况的评价,测算运行碳和隐含碳。由于建筑材料含碳量(即建筑隐含碳)追踪存在难度,目前只作为附加参考指标。

“净零碳”认证并不意味着项目没有了任何碳排放,而是通过划定边界,对项目碳排放和资源效益进行评价,达到我们划定的“零碳”认证范围。

南方周末: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的难点在哪里?

赵戈平:一是建筑材料碳排放的追踪难题,建材供应链很长、品类繁多,目前建筑低碳评价更多聚焦于运行阶段,建材运输、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还没有很好的测算方法;二是建筑评价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评价,建筑投产后是否按照当初评价标准运行,无法真的做到全过程追踪。

绿色建筑测评和实际使用情况之间存在割裂,专业机构的责任是通过研究、评价和交流,不断缩小理论预期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南方周末:“双碳”目标公布后,建筑行业紧迫挑战是什么?

赵戈平:挑战来自于目前的技术进展和商业模式均难以满足建筑行业净零碳的目标,但机遇也正来自于此。从眼下到未来一段时间,由于目标明确与政策持续注入,将从各方面深度重塑行业思维,节能降碳从以往的锦上添花变为不可动摇的既定目标,催生了标准、设计再到落地的建筑全流程工作更新换代,这之中也包括了对BREEAM及净零碳认证需求的提升。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我认为机遇是大于挑战的。

南方周末:下阶段BRE将如何推动中国建筑领域“双碳”进程?

赵戈平:我们会持续聚焦在建筑领域可持续标准制定工作,结合BREEAM体系与中国国情,为建筑行业碳中和的路径提供专业意见与体系化论述。目前BRE与德国莱茵TÜV联手在中国推出的净零碳建筑评价标准正处于项目试点阶段,通过此项工作推进建筑业降碳脱碳。

网络编辑:史谅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