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学生“随班就读”落地仍难

一篇关于“影子老师”的普及文章写了常见问题解答,第一个问题就是:“‘影子老师’和保姆的区别是什么?”

受雇于家长的“影子老师”尚未纳入学校管理机制,在学校陪读的过程往往身份不明,处境尴尬。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晗

在北京的一所学校,下课时,患有自闭症的小雨一个人在雨中玩耍。 (CFP/图)

11岁的小源,在广州一所普通小学读五年级。但和其他同学相比,他多了一个专属的“影子老师”。

在学校里,小源常有一些古怪的行为,比如下课后常一个人待着,自顾自地陀螺般旋转,一圈又一圈;又或者上课把鞋子、袜子脱了,放至桌面。年幼时,父母就注意到了小源的“特殊”,求医后被诊断为轻中度自闭症。到了入学年龄,小源父母下决心让他上普通小学,期望他与社会更多接触,发展他的语言、社交能力。

小源读二年级的时候,“影子老师”郭小英进了他的课堂。所谓“影子老师”,就是特教助理,也被称为“陪读老师”。他们如影随形地跟随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出入课堂,帮助他们顺利上学。

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像小源这样的孩子“随班就读”,进入普通学校。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有近40万残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帮助这些孩子的“影子老师”

成为不少一线城市家长的选择。

但目前,受雇于家长的“影子老师”尚未纳入学校管理机制,在学校陪读的过程往往陷入身份不明的尴尬处境。此外,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限于特教老师稀缺和经济压力,残障儿童“随班就读”面临更大的挑战。

2020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提交相关提案,针对目前残障儿童“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状,呼吁教育部门应当建立一套机制,鼓励普通学校根据需要临聘特教助理人员(“影子老师”),围绕残障特殊儿童形成一套“班主任全面负责儿童发展,特教助理入班提供个案辅助支持,资源教师总体统筹协调”的校内融合教育资源支持体系。

教孩子适应规则

一年级的时候,小源频频出现情绪爆发的状况,上到二年级,父母只好请来了“影子老师”。

作为特教助理,郭小英跟了小源四年,她有一套学生桌椅,安排在小源座位附近,方便就近提醒他上课注意纪律。郭小英和小源一样,早上8点进教室;下午4点放学后,郭小英会单独辅导小源完成作业,直至6点。

这四年,因为小源妈妈不愿孩子被特殊看待,郭小英一直隐藏自己的身份。在班里其他孩子眼里,她是助教,“就像平常公开课会坐在后面的观摩老师”。为此,她也协助任课老师管理班务,关心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障碍的、调皮难管的孩子。班里曾有一个男孩觉着郭小英偏爱小源,仰着头问“郭老师,你偏心”。郭小英只好花了很长时间安抚他,但没说出真相。

而作为“影子老师”,郭小英的主要任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