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五十年

主人给来客表演节目,开场是日本能剧的架势,夫妻俩一开嗓,唱的却是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据杜颖观察,遗孤的三代、四代中不会说中文的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我是谁”的追问终将过去,他们会同化为“真正的日本人”,消融在日本社会中。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电影《又见奈良》剧照。 (剧组供图/图)

在2021年初上映的中日影视作品里,“日本遗孤”——侵华战争时期诞生的特殊群体——频繁出现。

日本遗孤是“日本开拓团”的后代。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作为“开拓团”成员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定居,人数一度达到20多万。1945年日本战败,官兵优先撤离中国,“开拓团”的日本贫民被安排在最后撤退。日本政府同时规定,五岁以下的孩子不准带回日本,由此留下大量日本孤儿,中文称之为“日本遗孤”,日语里叫作“中国残留日本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90%以上的日本遗孤陆续回到日本定居,2021年是第五十个年头。据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数据,目前在日遗孤有2818人。

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里,日本遗孤是片中凶案的关键人物。在2021年1月底上映的日剧《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第三季里,日本遗孤大川是一起凶杀案的受害者。

由鹏飞执导,贾樟柯、河濑直美联合监制的影片《又见奈良》将于2021年3月19日上映,该片将视角对准了日本遗孤和她的中国养母。吴彦姝饰演的中国养母陈惠明在战后收养了一名日本遗孤,取名陈丽华。丽华长大后回到日本寻找亲生父母,她离开中国后的近十年里,与养母通过书信维持联系。直到有一天书信联系中断,此后的五年里,陈惠明再也没收到丽华的消息。2005年,思女心切的陈惠明不顾年近八十的高龄,孤身一人跨越千里,从中国东北来到日本奈良,在同为遗孤二代的小泽和日本退休警察一雄的帮助下,踏上了辗转寻找养女的道路。其间他们遇到了很多归国遗孤,这些遗孤大多生活在日本底层,生活艰辛,难以融入日本社会。

“日本遗孤”题材的文艺创作由来已久,如谢晋执导的电影《清凉寺钟声》(1991)、日本影视作品《遥远的羁绊》《中国、日本:我的国家》等。在中国的影视作品里,日本遗孤的故事结局大多是回到中国,对中国文化怀有强烈认同感,同时表现中国养父母的仁爱温厚、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爱;日本则侧重探讨个人身份问题、如何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如何与日本政府抗衡,争取自我权利。

时间来到2021年,最年轻的第一代日本遗孤也已进入古稀之年,许多已不在人世。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问“我是谁”,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夹缝中挣扎,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战争遗留的伤痛会绵延很久。”导演鹏飞说。

电视里放着《乡村爱情》

鹏飞拍摄《又见奈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183****3673
回复

183****3673

2021-03-23

所以遗孤们当时为什么要回去呢?呆在中国不是更好吗

130****2789
回复

130****2789

2021-03-23

宽容的生命本源,激动着宽恕,和容纳,从而播撒着救赎的再真实之门。

31脚扑朔
回复

31脚扑朔

2021-03-22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语言的障碍可以消除,文化的壁垒也可以跨越。呼吁中日社会成立一个“语言文化交流”机构,专门针对有需要的人群开放。

---蒂杜---
回复

---蒂杜---

2021-03-22

这文章很冷,如果不写出来 估计都差点忘记了那么一段历史,估计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人会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了。。。。

襄阳翼舟
回复

襄阳翼舟

2021-03-22

想起“科学文化是无国界的,科学家们是有国家/籍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步入新时代,以此文的研究视角来看,中华文明/民族伟大复兴存期必然趋势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Miss  徐
回复

Miss 徐

2021-03-22

只能让时间治愈

任白。
回复

任白。

2021-03-22

西红柿炒鸡蛋多好吃(「・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