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 托住重症患者的人 | 2020魅力人物

责任编辑:周建平

姜利是国内最早接触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早一批抵达武汉也是最晚一批离开武汉的医生之一。她不仅负责了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救治工作,还帮助其他定点医院的重症病房制定救治方案。在后来广为称赞的“重症八仙”中,姜利是唯一一名女性。离开武汉后,姜利参与处置了北京、青岛和新疆等地的新发疫情。她说重症医生就是守着病人在悬崖边走,能托一把就托一把。武汉抗疫胜利后,姜利仍在思考,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我们如何可以应对得更好

2020年末,全国的重症医生在山西太原开了个年度会议,有些人是在武汉分别后第一次相见。姜利、钟鸣、郑霞、桑岭等人相约吃了一次晚餐,他们说彼此是过命的交情。他们都是国家卫健委派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重症专家,那是全武汉最早收治重症患者且患者病情最危重的重症病房。国家卫健委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邱海波也短暂地出现在晚餐中,他向众人举杯后说:“今年过年前突然把你们都叫到武汉这件事,我是有愧疚的。今年过年我们都是在武汉过的。希望明年大家都能好好过年。”

今年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发现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频遇困境,尤其是在传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和肺科医院,重症救治人手严重不足。邱海波决定调八个能在临床做事的专家来,定点在病房里。姜利是派驻金银潭的专家中资历最老的,也是唯一的重症科室大主任。“姜利不仅能做事,还能管事,是主心骨,”邱海波说。她不仅每天进病房救治病人,还要挤时间在武汉各个定点医院巡查重症病房。“把可能转成重症的病人找出来,提早进行干预治疗。”姜利说。

在太原的餐桌上,姜利首先聊起,她有时候在想,现在看来,在重症医护人员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饭桌上的人觉得,重症救治需要医生守在病人身边密切地关注,也需要高年资的护士一起做一些复杂的操作,用丰富的辅助手段和精密的仪器拉住病人的生命。如果“看”得不好,就有可能发生医源性伤害。

身处金银潭重症病房的医护们遭遇过最为密集的病人死亡——太多病人救无可救后,被转来金银潭的重症病房。事实上,关于武汉疫情中惨烈的记忆正在慢慢淡去,成为一段只有亲历者共享的秘密。在太原的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所有关于新冠重症救治的报告,比如新冠肺炎合并细菌感染、新冠肺炎合并其他器官衰竭等等,都鲜有人关注。主持人问是否有人要对姜利提问,无人举手。姜利解释说:“不太会有什么问题吧,(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已经很少了。”而正是由于常态化防控和救治的有效,才使得国内新冠肺炎病例极少。

“疫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最大的意义可能是有一代人经历了疫情。曾经那些关于传染病的叙事留在书中,现在有人真正经历过了疫情。”姜利说。

姜利是北京宣武医院的ICU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系的副主任,在“非典”和“新冠”的救治中都有重要作为。当疫情慢慢稳定,直至武汉抗疫胜利,姜利等人得到了国家的嘉奖。但这些对她来说没那么重要,她在意的是我们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如果再来一次,会不会不一样?

图/本刊记者 梁辰

武汉疫情结束后,北京等地的发热门诊都做了物理改造,设置了三区两通道和负压病房,以应对传染病在小范围内的急救。而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也对重症医学的发展给予了更多支持。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重症救治的走向决定了生存率。但在本次疫情中,包括姜利在内的多位医生都发现全国各地医院的重症医护职业水准层次不齐,继而用各自的方式提出了建议。

今年4月,媒体给驻守武汉七家定点医院的八位重症专家拍了张合影,“重症八仙”的名号由此传开。姜利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被戏称为“仙姑”。这张合影中的八位医生,这一年几乎都在抗疫。姜利在武汉留到了最后,负责武汉疫情收尾期的重症病人救治。离开武汉后,她还参与处置了北京、青岛和新疆三地的疫情。

后续在其他城市的疫情处置,姜利觉得得心应手了一些。“归根到底,就是平时怎么做,面对新冠肺炎的重症也应该怎么做。”

如果说姜利现在有什么心愿,那就是希望明年,一切都可以正常起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