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培 二次创业,踏浪而行 | 2020魅力人物

责任编辑:周建平

在年轻观众已成为电视剧主流收视群体、互联网深刻影响行业和受众的今天,如何找准市场、把握受众喜好,又让作品兼具艺术品质,成为所有创作者的难题。杨晓培以成功的制片履历,展现了她对市场变幻的前瞻性和捕捉年轻观众审美的敏锐度。她的创作团队也在坚守品质的基础上,一次次为故事和人物注入更丰沛的文化内涵,用高信息度的剧情和紧贴时代的价值观,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临近年末,杨晓培的日程表被手头的几部作品完全瓜分,她几乎找不到休息的空档。由她担任总制片人的电视剧《千古玦尘》已进入后期阶段,她往返于北京、上海两地,盯后期剪辑、配乐、特效……另一部她操盘的电视剧《且试天下》进入了项目开发阶段,她又多线并进,在北京、上海、横店三地周转奔波,和导演尹涛一起参与演员的甄选、剧本讨论以及服化道风格等核心环节的定调与把关。

颇具挑战性的是,讲述白玦与上古几经生离死别虐恋的《千古玦尘》是她首次打造仙侠剧;《且试天下》又是她首次尝试古装武侠剧。这不是杨晓培第一次跨界。2019年播出的电竞题材标杆级电视剧《全职高手》正是由她一手操盘。此前,她是一位在古装剧领域颇有建树的制片人。《寂寞空庭春欲晚》《择天记》《扶摇》……数部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在业内具有美誉度的古装IP剧的制片一栏,都署着杨晓培的名字。跳出舒适圈,是杨晓培入行以来始终在做的事情。在遇到《择天记》这一项目时,柠萌影业已在现实题材剧领域积累了较多的成功创作经验和优势,贸然迈入古装玄幻领域需要承担相当的风险。杨晓培却决定接下这个挑战,于是凭借《择天记》成功进军古装玄幻剧领域。2016年,她受邀制作电竞题材剧《全职高手》,则又跳脱了已成系统经验的古装剧方法论,在陌生类型里从技术到创作,重新摸索。从市场反馈和观众接受度看, 杨晓培无疑成功了:这部剧的男性观众比例超过六成,在虎扑社区的一项投票中,有超过67%的用户看过该剧,其中75%的用户表示“值得一看”。近年来,年轻观众已成为电视剧的主流收视群体,加之互联网对行业和受众口味的影响,如何找准市场、把握受众喜好,又让作品兼具艺术品质,成为所有创作者的难题。杨晓培以成功的制片履历,展现了她对市场变幻的前瞻性和捕捉年轻观众审美的敏锐度。杨晓培留学归来后曾进入体制内,却在工作最稳定的时期毅然离开,成为柠萌影业合伙人、副总裁,一次次踏入影视浪潮的深水区。今年8月,她又做出新的职业抉择,离开柠萌影业,创立西嘻影业。最近,杨晓培抽空看了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电影的取景地是她的家乡敦煌。她爱看影视作品,除了国产影视作品外,韩日英美都有涉猎。“我觉得作为创作者,肯定要吸纳好的内容,不光是刷片量,更多的还是要能接收、学习现在市面上优秀的同行作品,给予未来创作更多启发。”“像这部电影的开头,那种荒漠戈壁沙丘之下,人的孤独感、无力感,甚至命运的无法自主,都通过张艺谋的镜头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因素,是它在表达上的纯粹、回归本真。看似平淡,也没有太多音乐上的煽情,但你总是能聚焦在人物的行动轨迹上,被其深深的寓意和情感力量所打动。”杨晓培说。在她的带领下,她的创作团队也在坚守品质的基础上,一次次为故事和人物注入更丰沛的文化内涵,用高信息度的剧情和紧贴时代的价值观,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图/受访者提供

要打造区隔于既有市场类型、情感浓度厚重的作品

人物周刊:《千古玦尘》这一项目是你首次跨界参与仙侠剧,其题材或内核吸引你的地方在于?

杨晓培我认为《千古玦尘》吸引我的是它的故事,它具有的现代性情感关系也能引起观众共鸣。《千古》这个项目讲述真神上古与白玦几经生死、情深不负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情感已经跳脱了“小情小爱”的叙事格局,肩负着“苍生大义”的责任与大爱。在人物设定上,不论女主还是男主,都不是常见的“傻白甜”或“霸道总裁”“腹黑男”设定,更具有棱角。这些相对新鲜的元素,也是吸引我去开发项目的原因之一。

人物周刊:近年来市面上仙侠题材剧涌现,你带领团队、操盘项目时,会感受到很大压力吗?

杨晓培:仙侠题材确实是近几年国产剧市场上的一大热门:几乎每个暑期都会有一两部既有市场热度又受到观众好评的作品。有这些珠玉在前,我想任何一个创作者都会有压力。但我认为,这样的压力,或言动力,主要在于,我们希望在仙侠题材剧上做出一定的创新,观众的审美不断迭代,创作者需要在叙事语境、表达形式上给观众一些新鲜感和刺激,因此我们这次操盘项目的目标,就是要做出一部区隔于既有市场类型、同时情感浓度厚重的仙恋剧。

以平视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地与年轻受众对话

人物周刊:你在制片多部作品时都强调要提炼符合年轻人语境的主题,比如《择天记》强化了原著中主角陈长生的成长和其“逆天改命”的过程,《扶摇》强调的则是“拳拳赤子心,铮铮女子力”。你对年轻人的审美喜好是如何判断的?

杨晓培:一味地找当下最热的年轻演员或爱豆,不等于就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一部作品,比起演员的热度,我认为年轻观众更看重故事内核,以及人物设定、情感关系等是否具有当下性。通俗地说,你的内容能否打动他们?审美体系能否与他们可接受的审美逻辑相吻合?情感表达能否与他们的情感诉求相呼应?

对待年轻受众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传递创作者的核心理念、进行价值引领的情况下,又做到匹配他们的情感需求。对我们的年轻受众,一定要平视,而非高高在上地俯视。

就我个人了解,当下的年轻受众,不论在就业抉择还是个人情感上,都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为何我们作品中主角的“逆天改命”、“势均力敌的情感关系”能打动他们?原因在于这些人物呼应了他们当下的一些情感诉求。

人物周刊:从《寂寞空庭春欲晚》到《千古玦尘》,这些年行业内经历了一轮IP热潮。在众多不乏拥趸的IP里,你怎样判断和选择?如何看待IP这些年的潮起潮落,以及IP知名度对剧集的助力和网文体裁转化为电视语言的难度?

杨晓培:虽然这些年IP红火,甚至市场上出现过哄抬价格、哄抢IP的现象,但在IP的选择上,我们没有一味把IP的数据、热度放在第一位,而是更看重IP是否有影视化的改编空间、是否价值导向正确、是否在故事内容和人物设定等层面打动人。

围绕“IP”,行业里确实有不同的声音。在我看来,IP本身没有错,它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取材空间,IP的受众规模也能为影视化改编搭建一定的受众基础。当然,这些年市场上确实存在不尊重IP改编规律、一味榨取IP短期红利、收割流量的现象。现在,IP泡沫被挤破后,整个市场对待IP的态度越发理性,我们也看到市场上这几年出现了不少兼具口碑和市场价值的IP改编作品。

IP改编,尤其是超级IP体量的改编,最大的难度、也是最为核心的创作点,就是要平衡好原著和改编。一些超级IP因为缺乏逻辑自洽的改编,导致原著用户和普通用户都无法满意。至于如何平衡,以我的经验而言,首先要尊重原著,如果对原著缺乏尊重和热爱,如此的改编作品缺乏灵魂。其次是要保留原著的精髓,包括人物的精神内核和原著经典段落、经典台词等。最后,要进行合理化的删减及二次加工,很多IP小说,尤其是那些经典、知名化的IP有宏大的世界观架构,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改编中必须在尊重原著粉丝的基础上,照顾大众的审美和观剧喜好。比如在世界观层面,就要尽量做到化繁为简,通俗易懂。

人物周刊: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行业动态、市场与观众口味变化?你作品的观众画像是怎样的,他们的审美有什么共性吗?互联网带来的用户行为和偏好(比如观看视频的多屏化、倍速化、碎片化),是否也反向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上游?

杨晓培:我了解行业、市场与观众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渠道: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尤其是经验的分享;团队成员会对市场上的优秀案例展开讨论与交流;密切关注并搜集行业报道、头条热点等信息,及时了解用户喜好、用户行为趋势等;深度地与平台定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项目的预排播信息、项目播出期的用户舆情反馈、项目收官期的用户观看趋势复盘分析等。借助这些基于平台数据的反馈,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的症结与问题,以此优化下一项目。

这些年,我制作的作品主要面向年轻用户,这一方面与项目本身的气质、定位有关,也与播出渠道的受众层相关。互联网影响下的用户行为和偏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视剧的创作上游。毕竟,影视剧创作要以尊重用户、体察用户需求为核心。当然,用户观看方式倍速化、碎片化的特点,确实让我们在创作上需要保持更多警醒,尤其是在故事密度、情感浓度层面上要更追求极致。互联网带来的这些趋势、数据,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创作,但不是唯一或“万能”的公式,一切还是得遵循合理的创作规律。

“真正聚焦女性情感、同时情感力量丰富饱满的古装剧依然稀缺”

人物周刊:从柠萌到西嘻影业,你再度创业,对新公司有什么愿景和构想?

杨晓培:首先,西嘻的定位一定是基于打造优质内容,面向年轻受众,积极拥抱平台与产业上游的头部内容公司。虽然刚起步,但我对西嘻影业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规划。在我看来,内容型的公司,在未来一定是覆盖内容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影视公司,涵盖诸如导演、编剧、演员等人才经纪类运营,涉猎研发、制作、宣发甚至线下衍生等。

目前,我们在内容储备上,也基于现实、古装以及创新三大赛道。在现实题材领域,我们挖掘最能引发大众共鸣的题材类型,希望所开发的现实题材剧能下沉到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印记中,做到真实有力又饱含温暖与美好。在古装领域,我们会继续发挥优势与经验,更为聚焦古装女性情感领域。在创新赛道,我们则希望能让新技术、新内容与新题材更加贯通,在更垂直的题材领域,孵化出相对具有市场创新性与市场锐度的作品。

人物周刊:两年前的一个采访里,你说“大女主”剧是你一个重要的发力方向,你认为国产剧该呈现怎样的女性角色和声音?

杨晓培:我之所以特别青睐这类题材,主要在于它能打动我。而从市场考虑,虽然这些年古装题材剧涌现,但真正聚焦女性情感、同时情感力量丰富饱满的古装剧却相对稀缺,这一定程度上与庞大的开发体量有关。我们之前开发的《扶摇》,光筹备期就达两年。但结果证明是值得的:这部剧当年不仅打破了浙江卫视周播收视纪录,也为腾讯视频带来上千万的会员拉新,播放量和商业招商都在当时屡创纪录。两年过去了,这部剧依然有很高的长尾收视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观众对优质的大女主剧是乐见的。

近年来,市场对女性剧集的关注度很高。在我看来,“她力量”的崛起,对社会文化是向上的信号。但我们也要警惕为了话题而话题、一味扁平化呈现女性角色的现象,这类创作观是危险的,可能很快拥有短期讨论度,但单纯地搏话题无法提供关于女性议题的解决路径,也无法为观众的情绪提供良好的纾解渠道。在作品中合理呈现“她力量”,不仅要做到剧作结构逻辑自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也要在设置议题讨论的过程中,尽可能展现积极、向上、美好的女性力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