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刘醒龙:我在武汉,和它有了生死之交

我熟悉的一位护士长,五十五天没有与幼小的孩子见上一面,每天在电话里互诉相思。好不容易从隔离病区出来,走到家门口,孩子却躲在门后,用发自内心的声音,奶声奶气地不要妈妈进屋,说妈妈身上有病毒。母亲也不让她进家门,隔着老远递上几样她最爱的美食,就在门外的楼梯间里蹲着吃完后,转身重回医院。这样的人性该怎么审美?这样的亲情该如何抒发?不要说一部《鼠疫》,就是再用十部《鼠疫》也说不透武汉封城的平常与特殊。

责任编辑:刘悠翔

刘醒龙 (农健/图)

2020年春节,湖北作家刘醒龙家的水仙花没有开。每年临近春节,他夫人的朋友都会提前寄来水仙,过年的时候正好开花。“水仙的清香特别淡雅,有天然的春天气息。”刘醒龙说。但2020年的春节没有了这股独特的清香。

刘醒龙将这个细节写进了一首歌词,“今年的水仙花不开,今年的江城谁不悲?”歌名叫《如果来日方长》,这首歌是武汉的抗疫歌曲,2020年3月发布之后,有几位朋友找到刘醒龙,对他说,原以为只是自己家里的水仙不开花,没想到他家的水仙也不开花。

歌词里写道“父亲的酒才半杯”,也来自刘醒龙的见闻。他的一位朋友,女儿是医生,上前线之前,朋友拿着酒杯说是给女儿壮行,只喝了一口就再也喝不下去,背过身去,“落下的眼泪,反而比喝下去的酒还要多。”

武汉协和医院的葛晶医生,将这首歌与战疫期间亲手拍下的各种图像一起做了一个短片,用在自己医疗团队的一个活动上。她在微信里对刘醒龙说:“同事们都觉得这歌真好听!”刘醒龙只回复了“谢谢”二字。“我当然晓得这话是不能说第二句的,因为再说下去,必然是泪如雨下。”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循着这首歌词,刘醒龙在疫情期间重新构思、写成了一部十八万字的长篇散文,篇名也叫《如果来日方长》,从老母亲在疫情高峰时患重病起,到二叔因为疫情次生灾害病故,“尽可能从细微处入手,表现封城之下一个武汉家庭,男女老少、力所能及的、能思想到的生活情愫,以细流通江海的襟怀。”

刘醒龙在武汉历经了七十六天的封城,与这座城市有了“生死之交”。当年,他爷爷从乡下来到汉口做工,上班时路过六渡桥,差一点被几个日本兵活活打死。后来,他父亲也从乡下来汉口做工,在永清街一带,差一点被追捕他的国民党军警一枪打死。现在,他也是与这座城市有生死之交的人了。

“有时候,深受感动也是一种信心”

“明天我就要进发热门诊了,太及时了!”葛晶收到口罩,激动地在微信里回复刘醒龙。2020年1月26日,刘醒龙给武汉协和医院的葛晶医生寄去了一箱口罩,那是刘醒龙刚刚从一位军旅作家那里收到的。疫情刚起来的时候,口罩等防护用具还是稀缺的物品。

在此前几天,刘醒龙在夫人的陪同下连续去协和医院看眼科,第一次去时没戴口罩。遇到葛晶,当时葛晶就责怪他们怎么不戴口罩。“不知多少次与新冠病毒擦肩而过。”刘醒龙说。“她那么娇小,也上到前线了。”刘醒龙把送口罩的人、快递口罩的人和这些前线上的人,称为“这座城市的英雄”。

整个1月下旬和2月上旬,刘醒龙一直在与有可能找到医用防护物资的朋友联系,希望他们能给武汉的医院寄去防护物资,他的夫人与孩子则在社区做志愿者帮忙送菜。有一次,刘醒龙在新闻里看到一架装满物资的海外采购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他赶紧给包租这架飞机的卓尔集团老总打电话,请求他们援助,对方也二话不说,直接给了协和医院一线医生两百件防护服、一百件护目镜。“还是那句拜年(时说)的话:不说谢谢,只致坚强。”

武汉降为低风险地区后,有刘醒龙伸出援手帮助过的新冠肺炎患者家人给他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他借故没有见面,就放在单位的办公室里,“至今也不好意思打开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