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于2020年发起筑梦者公益大会,以“汇聚向善的力量”为理念,连接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公众等公益领域的核心要素,旨在将大会打造一个分享知识成果、探讨公益业态、赋能行业发展,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包容性的发展平台。每年,大会将结合中国公益发展的亮点与风向延展年度关注主题,并发布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
2023
-
筑梦者,人助之: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在京圆满落幕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筑梦者,在向善、向上的时代浪潮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
公益品牌建设的“老问题”与“新突破” ——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3)解读
培育公益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调研发现,中国公益品牌建设依然存在资源约束、制度不完善、传播乏力等“老问题”,但部分公益机构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关注经验总结与扩散。 -
2023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2023公益星力量 | 余太湖:希望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
王忠平:放眼行业,做强企业志愿服务品牌创新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2023公益星力量 | 王名:共同向善才能形成公益力量
-
吕全斌:中国企业500强基金会透明指数均值高、差异大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刘文奎:公益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反思公益项目运营不合规事件:如何建构优质的公益品牌?
对公益慈善机构来说,公益品牌是社会公信力的直接体现,而社会公信力是公益慈善机构的立身之本。 -
建立品牌思维,让公益走得更远一些
一个优秀的公益品牌,意味着对社会资源的巨大影响力,也代表了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评价和情感认同。 -
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 | 王名:坚守是第一要务
2023年11月17日,第四届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获评2023年“年度公益星力量”。作为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创设人,王名是中国NGO研究首倡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公共政策建言者;同时他积极推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让思想火种得以传承。 -
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 | 王名:坚守是第一要务
2023年11月17日,第四届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获评2023年“年度公益星力量”。作为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创设人,王名是中国NGO研究首倡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公共政策建言者;同时他积极推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让思想火种得以传承。 -
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 | 林顺潮:能帮到有需要的病人,我很幸运
2023年筑梦者公益大会,林顺潮获评“年度公益星力量”。从1997年参与筹备“健康快车”开始,林顺潮与他的医疗队几乎走遍了全国各边远地区。2004年林顺潮发起“亮睛工程”,与基层医院合作建立“扶贫眼科中心”,为偏远地区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2009年林顺潮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眼健康、社会性帮扶建言献策。林顺潮用行动告诉大家,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是付出;看得见,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
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丨余太湖:为书找人,拾起山区孩子被遗忘的读书梦
2023年11月17日,第四届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举办,聚焦年度主题“公益品牌创新”,凝聚多方智慧力量,思考并观察中国公益的未来发展。贵州省贵阳市黔运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第十届中华慈善楷模余太湖获评2023年“年度公益星力量”。 -
非遗走出大山背后的百事力量
-
兰珍珍:欧莱雅“有意思青年”二十年校园公益之路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徐丹:把好事做好,《慈善组织良好服务行为指南》 |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
-
他们出身平凡,却想为更多人撑一把伞……
全民公益时代,需要先锋者的引领和承担。他们如同海滩拾贝的领路人,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手中的贝壳,而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如此美丽而广袤。正是这些“公益力量”,用情怀和担当,用信念和支持,吸引、感染着我们,让人共鸣,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
向善之路,每一步都与你我相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何把爱汇集在聚光灯之下,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 -
中国公益,我们做了些什么?
“公益不是公益人的专属,而是所有人的需要。”当爱心向善的力量聚集起来,世界将会因此而美。
2022
-
新时代、新征程、新公益: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温暖落幕
-
《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解读:互联网公益的突破、冲击与趋势
从数据和现状上来看,“数字化”俨然成为中国公益生态的一大特色。在这样的大潮下,被改变的不仅是公众参与公益的形式,还有公益组织运作公益的模式。“互联网对公益生态产生了哪些影响?”“互联网公益热潮中公益组织怎样维持公信力?”“透明度在其中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正是在探索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
《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解读:教育资源均衡与深层激流
宏观数据中的乡村教育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用慢镜头逐帧观察,依然会发现很多问题。基于观察,报告认为中国乡村教育正处于资源发展与冲突、深层激流涌动的新时代。 -
《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发布:探寻公益品牌推动公益慈善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观察”环节,南方周末研究员徐凡线上参与本次大会,并发布了《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 -
《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发布:聚焦乡村教师生存环境与乡村教育资源分配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权威发布”环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鑫发布《中国乡村教育观察报告(2021—2022学年)》。 -
《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发布:聚焦互联网与公益透明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新思”环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硕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 -
2022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品牌榜解读: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进行时
公益品牌,是企业的隐形资产,为企业价值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可开拓的空间与渠道。公益品牌的背后,蕴藏着企业社会资源的号召力、公众的情感认同,以及由内向外的形象力等。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企业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品牌独立传播、品牌建设投入、品牌建设类型、品牌建设评估、应对疫情挑战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
新时代青年与公益慈善新力量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新思:互联网+公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琼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青年与公益慈善新力量》的演讲。 -
公益品牌再思考:公共性、志愿性和功能性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观察”环节,基金会中心网理事、《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以《公益品牌再思考:公共性、志愿性和功能性》为题进行演讲。 -
《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发布:锚定方向,饱和发力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公益观察”环节,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王忠平发布了《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品牌观察报告(2021-2022)》。 -
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权威发布”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主编杨团以《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题进行演讲。 -
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分享真知灼见。在“权威发布”环节,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忠祥以《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演讲。 -
重庆山火救援摩托队、李健、王凯获评2022“年度公益星力量”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举办。重庆重庆山火救援摩托队、李健、王凯获评“2022年度公益星力量” -
益周丨媒体质疑公益机构“疑云密布”;泸定地震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
周一看益周,本期热点关注围绕西安市善行公益慈善基金会(下称“西安善行基金会”)的“疑云”攻防战,在西安善行基金会就此前网易清流工作室报道的“澄清”后仅一天,新的报道不期而至,新的疑点也被提出,网友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究竟是“外来者搅合”,还是“遮羞布掀开”,可能还要“让子弹再飞一会”。 -
灾害响应:公益慈善发展需要长期理性捐赠者
重大灾害事件一直是社会捐赠的重要触发点,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更使得灾害响应屡屡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爆发口。然而,公众捐赠热情有时候与公益慈善的专业逻辑产生差异,这一点在灾害慈善中体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公益机构应开展持续的灾害议题与理性捐赠相关的公众倡导,互联网募款信息平台则应更多理解灾害慈善议题,回到《慈善法》框架下制定规则。 -
267个乡村儿童操场:乡村教育与互联网透明融合的公益样本
具备里程碑性的突破,得益于前期便已嵌入公开透明因素的项目设计,规划人员将操场划分为一块块拼接地板后,每一块地板都拥有特殊的编号和位置,借助自主研发善款追踪系统,用户捐赠时便能实现自动匹配。如此永久性“绑定”,实现了对公众捐赠善款走向的实时追踪。 -
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2)调研启动
-
“青年更懂青年”:交融兼顾互惠的公益新思
在公益浪潮逐渐席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和公益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不少公益主体在探寻新的公益模式过程中,逐步推进青年与公益之间相互交融、互相帮扶的良性循环。而这一过程中,用“互惠”代替“帮扶”的青年发展项目受到关注,这一模式的快速崛起也意味着公益和青年之间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发展路径。 -
益思丨何国科:公益品牌保护,法律可以做些什么?
公益行业通常会存在一个刻板观念,即:公益品牌不需要谈保护。但事实恰恰相反,小到细枝末节,大到遭遇雀角之忿,公益行业在面对“品牌保护”时遇到的问题不知凡几。如何在法律角度实现公益品牌保护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救济”,何国科分别给出了一些建议。 -
益思丨真爱梦想王慰伊:用精确、有效与情感打动公众
在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品牌总监王慰伊看来,公益传播要面临的受众一定是多元和丰富的,这意味着公益组织需要更清晰的定位,以及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找到公众的痛点与需求,才能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
益思|师曾志:公益要承认人的有限性,才能让人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师曾志看来,“中国很多公益组织做的事,也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关心的。”而想要将大家的关心变成和合的力量,需要公益品牌努力实现“人与人的连接与联结”。 -
全民公益品牌观察:向你的公益“股东人”科普
公益“股东人”大会的平台支持方希望借鉴股东制度这样的现代管理文明,让捐赠者发挥 “主人翁”精神, 履行对项目的关注和推动义务, 深度参与到公益项目中来, 从而帮助机构更常态、立体、有效地呈现项目的执行进度和透明度。 -
益思丨申屠媛艳:以商业思维行公益之道
在项目与传播均不可忽视的当下,如何让“公益”出圈?在申屠媛艳看来,将商业思维注入公益传播中,是一种具备可行性和持续性的尝试。商业思维的传播,并非公益传播的商业化,而是借鉴商业领域的有效方式推动公益品牌建设。 -
益思丨传播变革时代下,公益品牌的独特优势和破局之路
在传播规律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公益行业的品牌营造拥有比商业机构更加独特的优势:组织愿景和宗旨更容易引起公众共鸣,更擅长也拥有更多故事,公益组织从业人员和志愿者的情怀和热情对当下复杂和充满不定性的社会具有更积极和更重要的意义,等等。公益机构应积极运用新的传播媒介和科技手段,寻找公益品牌从萌芽到成熟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躬身入局,探索和不断实践自身独特的品牌营造方法,将能培育出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品牌。 -
益思丨“第三次分配”语境下建设中国特色公益慈善品牌迫在眉睫
中国的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的语境下,面向“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的作用和价值,可谓是恰逢其时。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国家将来出台什么样的配套措施“引导”社会善意(善款),“自愿”的特征不会消弭,公益慈善机构加强品牌建设的议题非常紧迫。 -
两会公益观察丨融合教育之路:为特殊需要儿童“解困”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邰丽华提交了《关于推动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的建议》,认为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并在建议中将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三点。 “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邰丽华建议将“零拒绝”政策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还提出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 -
两会公益观察丨反家暴的背后:并非选择离开与否,而是需要重建生活
在“万家无暴”项目创始人万飞投身于反家暴事业的这些年,对受害者被家暴后的绝望与恐惧感同身受,“受暴之后的受害人往往非常急需一个安全的容身之地,他们所遭受的心理恐惧是无法想象的。” 医疗支持、生活保障、特殊照顾、心理疏导、法律援助、职业培训,还有成因极其复杂的生存困境,“当受害者还有孩子、老人等需要照顾时,受害者很难将全部精力用来解决家暴及后续的生存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庭在提案中点出了问题所在,而这些都需要有人来做。 反家暴的背后,不是受害者选择离开家或者不离开,而是需要一个重建自己生活的机会。 -
两会公益观察丨俞敏洪:让老师站在讲台,让孩子挂满笑脸,让障碍不再是家的障碍
在《我的成长观》一书中,俞敏洪提出一个问题,“什么能够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他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教育。“我始终认为只有教育能够保证民族的长久和兴旺”,而这样的观点,无一不体现在他的两会关注中。 -
公益品牌对话丨葛燄:从疫情“大考”开始,腾讯公益的取舍与选择
从公益节点延展与小红花机制升级来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的“转身”动作不言而喻。 开放平台、弱化所属、扶持项目、链接技术、吸引用户、建立黏性等一系列操作,使“打破”二字显见于细节。一场带有刺痛的“转身”正在进行,而葛燄,恰是这场进化的设计者。 时过境迁,不同于一年前的“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新的行业”,葛燄本人作为腾讯基金会的秘书长,愈发熟稔于公益的方方面面,也适合回答一些备受行业关注的问题: 什么在变化?为什么要变化?“转身”中的公益品牌发展又处于何种空间?
2021
-
社会组织要在第三次分配中唱好主角
-
2021年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及介绍
-
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0-2021)
科普内容开始关注公益领域,也预示着一个新的信号,公益行业外的更多资源开始关注公益领域,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开始参与到公益序列当中,互联网公益的未来将迎来更多的可能性。 -
2591份问卷里的家长生物多样性认知:隔着屏幕,难闻花香
“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隔着屏幕,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西安家长刘女士认为,真正的自然教育就是跟电子时代做抗争,自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情感能量。 受访的几位家长认为,自己只能回答孩子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对更专业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常常感觉“孩子懂得比自己都多”。 家长不必太过担忧自身的自然知识不足。王西敏认为,传授自然知识只是自然教育中的初级阶段,更高级的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产生对自然的爱、享受在自然中的乐趣、树立环境保护理念等。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
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
汇聚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公益能量,筑梦者公益大会火热落幕
-
圆桌对话: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
生命至上!值得所有的可能
-
用科技凝聚向善的力量
-
元宇宙时代社会组织品牌构建的机遇与挑战
-
“擦亮”公益品牌迫在眉睫 ——2021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解读
一个优秀的公益品牌,不仅能准确高效地向社会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同时对品牌拥有者来说,也意味着对社会资源的巨大影响力。从调研结果看,现阶段的公益基金会和公益项目,其品牌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品牌视觉识别、品牌保护、品牌传播、品牌影响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
科技赋权,人心向善——面向未来的互联网公益传播
-
共同富裕下的中国社会组织
-
公益传播在于人人参与、顺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