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之路 | 讲述:一个超前谋划的“遗产计划”
奥运会不只是体育的盛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它能如何与城市、国家和这里的人们紧密联结。因而,面向北京冬奥会,我们不仅要谋划2022的“双奥之城”,更要为未来埋下伏线。
在申办和早期筹办就融入遗产理念的基础上,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在总体策划部设立了一个单独处室——遗产处。也就是说,在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将近4年半的时候,奥运遗产的规划管理就全面提速,努力让所有筹办领域形成合力,共同给未来留下丰厚遗产。
刘兴华是这个“遗产小分队”的领头人。他们关心着筹办的每一个环节,从场馆赛后利用、冰雪运动推广、奥运人才选拨、城市高质量发展,到志愿者培养、观众服务APP设计……作为一名摄影发烧友,刘兴华还义务当起了冬奥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筹办点滴。他的作品很多被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平台、国际奥委会、媒体、场馆业主采用,成为了冬奥“门面”。
以下是刘兴华的讲述:
搞奥运遗产的人里最会拍照的
雨停了。休息时间一到,我就抓起相机跑出去:雨过天晴的时候,大跳台那里肯定特别好看,没准还有彩虹。
奥组委进驻首钢已经好几个春夏秋冬,我还是对这里的景色感到着迷。随着光线流转,“水晶鞋”(滑雪大跳台)折射出不同的韵味,蒸汽朋克风的庞大装置也会呈现不同的线条美感。更重要的是,这处钢铁工业的遗产仍然在不间断地发生变化,记录它的蜕变很有意义。
我有一组照片,奥组委的同事拍下了我们办公区改造前的样子,改造之后我在同样的地方拍下照片,对比着看一目了然。
说来也神奇,我以前连照片属性都不会查看,现在却成了琢磨构图和光影的业余摄影师。从首钢园到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再到鸟巢、水立方……这些与奥运有关的地方都是我喜欢的拍摄对象。
有一次,夕阳的光穿过冰丝带的钢架形成星芒,我赶紧按下快门;去年沸雪比赛的时候,我爬到高处,抓到了运动员起跳的瞬间,像是定格了大跳台上的一颗流星。
我会把满意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里,准备做成遗产展示墙;冰丝带的好几张照片被场馆业主要走,挂在场馆项目部;北京冬奥会发布可持续计划的时候也采用了我的一张照片,还同步发布在国际奥委会的官网上。偶尔会有同事调侃我:“Tony Liu(我的英文名),你大概就是那个搞奥运遗产的摄影大师。”
遗产工作很“着急”
在奥运遗产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体育场馆。像2008年的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等等,直接就用到了冬奥会上;这次的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包括延庆和崇礼的新建雪上场馆,将形成一批新的遗产。
相比之下,这批场馆更早开始谋划赛后利用,在设计、施工阶段就有明确的目标。国际奥委会也特别关注,因为这是国际性的难题。
我们会去场馆调研,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业主单位对赛后的使用有很多很好的设想,并且预留了空间。按照规划,这块亚洲最大的冰面可以容纳2000人同时上冰,又能分区制冷、照明,既节能,又能最大程度满足不同项目同时开展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例子。
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等基础设施加速升级,让老百姓能提前感受到实惠。当然,社会更文明、环境更宜居,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都将是无形的遗产。
冬奥遗产涉及面非常广,有时候也需要恶补知识盲区,比如冬奥气象服务,我们要了解如何根据海拔对风速进行百米级和分钟级预报并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有哪些突破和创新能够形成遗产,提升服务标准,引领行业发展……说起来一个脑袋两个大。
遗产计划的落实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大家从一开始就拧成一股绳。开始有些人不理解我们,说遗产嘛不着急,比赛一结束都给你,你们收就好了。其实真不是这样,这个事早谋划、早受益,科学规划才能形成最大化的长久收益。国际奥委会也特别想听到中国的声音、北京的声音,每两个星期我们都要开视频会沟通进展。
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每次路过倒计时牌,我一看那个数字,都会有点着急。
想为奥运干到退休
自从接手冬奥遗产工作,压力和责任都倍增,但总有一股热情在支撑着我,这大概在我们这些“双奥人”身上都有吧。
15年前,我通过社会招聘进入2008年北京奥组委物流部。当时就是想参与到咱们国家的大事里,结果还真考上了。
奥运物流中心在顺义,离机场近。体育器材、技术设备和开闭幕式道具都从那里存储、配送和回收。开幕式8月8号那个晚上整个团队都没睡,我们在库房里支了个电视,技术经理不知道怎么接了根线,大家挤在一起看转播。
看了一半就忙起来了。开幕式结束之后鸟巢要转场到田径,道具服装全部要运出来,有五六十集装箱车。那些衣服运过来还热乎着呢,还有汗味呢!感觉就像自己去了鸟巢似的。
大概是那年夏天的某个瞬间吧,就想着要是能为奥运干到退休就好了。所以2008年之后,我再也没离开过:从奥促会到冬奥组委,还荣幸地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可持续与遗产委员会的委员。无论什么任务,我都用百分之百的热情来对待,因为“奥运”两个字已经烙印在我的人生里了。
物流中心所在的地方后来发展成一个物流园区,而我们这些人,同样是“奥运遗产”。参与冬奥筹办的人当中有很多“双奥人”。但冬奥遗产工作相对比较新,它没有参考答案。2008年的时候还没有单独的遗产部门,而现在不管是国际奥委会还是我们自己的筹办思路,都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我们团队常用花匠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大家种下的苗,不只是为了这一季的绽放,而是为了留下长久的芬芳。
最后,透露一下,北京冬奥会的第一批遗产成果不久将要发布,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网络编辑: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