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抗疫”选择题: 救命还是保经济?

青壮年已成为第二波疫情扩散的主因。不同于今春第一波疫情,如今疫情多点开花,更难以追踪。很多年轻人是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识别,把病毒带回家后,不可避免导致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被感染。

“眼下欧洲的敌人有两个:一是病毒本身,二是抗疫疲劳。”

“熔断式”封锁正成为很多欧美国家采取的防控模式——不同于今春长达数月的封锁,通过2-3周的短暂封锁,人为调节波峰,将发病率降至较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过快。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德国从11月2日起再次执行较为严厉的全国限制措施,各地餐馆、酒吧、影剧院、游乐场、健身房、美容院等餐饮和文体设施将关闭一个月。 (新华社/图)

地中海气候夏晴冬雨的特点在意大利表现得相当规律,9月底的一场秋雨,一把就将夏日朗空下残存的一丝乐观扫荡殆尽。在这个最早被新冠病毒“击中”的欧洲国家,人们发现,新冠病毒又回来了。

每日新增破2万、死亡超200例,2020年11月的这组数字着实刺激。意大利政府抗疫顾问、帕多瓦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安德烈亚·克里桑蒂(Andrea Crisanti)预言:意大利人有可能会在“封禁”中度过2020年圣诞。

放眼欧洲,这还不是最吓人的。法国、西班牙、英国的疫情反弹更明显,单日新增病例屡创新高。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欧洲日新增占全球一半,日新增死亡超过1/4,再度成为全球疫情“震中”。

第一波疫情几乎不受影响的捷克,已经成为第二波感染率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被视为抗疫“优等生”的德国,最近一周疫情呈指数级增长。从未主动实施封锁政策的瑞典,病例数据几起几落,最终也没能侥幸逃脱第二波疫情。

大洋彼岸的美国,疫情更近乎失控。截至当地时间10月31日,美国7天平均日新增病例7.8万例。资深公共卫生专家、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奇预测,到了冬季,美国每日新增将超10万,死亡人数还将不断上升。

当封锁措施逐渐成为亚洲民众遥远的记忆,欧美地区激增的感染人数正迫使各国层层加码防疫措施——关闭酒吧、开设临时战地医院,并将社交聚会限于小规模人群。

一整个夏天过去,人们突然警醒:新冠病毒已从突然敲门的不速之客,变成了一个常居客房的室友。“除非疫苗成功研发,否则新冠病毒斩草除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与病毒共存。”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感染者以年轻人为主,轻症较多

单看纸面数字,很多欧美国家此波疫情反弹超过今年春季,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但陈铮鸣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应该不会出现像第一波疫情时那种完全失控的状况”。

在他看来,这波疫情的实际严重程度远不如3、4月的高峰期。以英国为例,目前每日感染人数在2万上下浮动,远高于第一波疫情时的日新增三四千例。但当时,英国几乎没有检测能力,检测的只是重症患者,大量的感染者没被检测。

“这波疫情的一大特征是感染者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