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住房要占60%?

根据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间,深圳计划新增筹建保障性住房24万套,计划竣工数为21万套,结果只累计竣工10.2万套,仅占计划竣工数的49%。

“十三五”期间,深圳预计全市住房保障租购需求约为43万户。其中,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万户,低保或低保边缘群体1万人,以及新引进人才约38万人。

要想学习新加坡,关键还是考验政府决心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投入资金建设真正的公共房屋,给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的决心”。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顾策

深圳人最主要的居住房屋是城中村住房,共计510万套,占比约48%。 (ICphoto/图)

2020年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在“深圳房地产盛典”上公开发言:“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将来深圳市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张学凡表示,深圳将迎来一个大规模的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两大块。其中,每年将建设10万套的公共租赁住房,目标共打造110万套。力争通过5-8年的补短板时间,让深圳的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舆论热议。深圳2019年常住人口已达到1343.88万,要为60%的市民提供保障性公共住房,能做到吗?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住房研究会会长陈蔼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学习新加坡的目标是好的,这体现了政府的担当和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客观来讲,当前深圳公共住房的数量占比仅为个位数,要实现很难。”

根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建筑物普查及住房调查数据,深圳存量房1065万套中,保障性住房为43万套,占比仅约4%。

深圳人最主要的居住房屋是城中村住房,共计510万套,占比约48%。而这些住房多属于小产权房,难以入市流通,容纳的住户以租住为主。

2019年10月,贝壳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白皮书》显示,深圳住房自有率仅为23.7%,为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最低,远远低于香港的49%、广州的54.9%及全国的73.9%。

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1964年就开始推行组屋(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制度。当时,新加坡住房短缺问题严重,为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政府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建造了一批批“组屋”。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新加坡组屋供应超过105.6万套,容纳了325万新加坡公民入住,占到全部国民人口的81%。新加坡的房产自有率更是自2001年后长期维持在90%以上。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木銮对南方周末记者直言,深圳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深圳的公共房屋比例要能达到两成,已经是奇迹。在全世界范围内,任何大城市,公共房屋比例达到两成,都算是非常先进了。”

关于深圳如何学习新加坡模式的问题,深圳住建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南方周末记者称,这只是领导的一次发言,不想再过分强调。

从“香港模式”到“新加坡模式”

这并非深圳第一次提出要学习新加坡。

2018年7月,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计划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公共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实现市场新增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套数4∶6的供应结构要求。

公共住房分三类,包括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各占总量的20%。人才房和安居型商品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