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40年,扬起理想的帆

“一粒米”的改革,成就了一座梦想之都。

当初,深圳通过“一粒米”的改革,让外来建设者得以安居乐业。现在,深圳孕育出一批各行业的优秀企业,其优质产品让全国乃至全球的人们更好地安居乐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浪潮,在深企业已经越走越远,拥有更为广阔的未来。

七月上旬,吴雨桐刚搬新家,邀请三五知己到家里开锅庆祝。“家里还没买柴米油盐,待会儿顺道去超市买些米吧。”当天早上,吴雨桐给朋友发消息,商量着要买些什么。如今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在几十年前并不能看到。人们带着粮本粮票到粮油店排队换取口粮,每天限量供应,是八十年代初的街头日常。

那时,刚成立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作为试点,率先推进取消粮食凭票定量供应制度。正是这一场关乎“一日三餐”的改革,激发出深圳这座城市的无限活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粮食经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短短40年,它从一个仅有两三条坑洼不平街道的小渔村,变身为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一个个如今看来依旧大胆的举措,让深圳成为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

1、“口粮”变革变出一片天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大量外来建设者涌入深圳,这个偏远的南方小渔村,一下子变成了无数弄潮儿眼里的“香饽饽”。

而深圳经济特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还在实行——口粮和户口直接挂钩。当时的外来建设者大多没有把户口迁过来,也就没有粮食关系转入。在今天看来有些荒诞的一幕发生了——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没有粮票就无法得到口粮。特区成立之初的邮局里,满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粮票的挂号信。 

吃口热饭都没保障,大家何以在此安居乐业? 

为了“人人有饭吃”,成立于1949年的宝安县粮食科,在33年后的1982年率先改制,挂上了深圳市粮油公司的牌子,科长变成了经理,科员变成了办事员。如今,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深粮控股,关联着深圳全市近1400万人的口粮。 

两年后的1984年,在中国诞生了万科、海尔等一大批日后影响深远的企业,被财经作家吴晓波称为“中国企业元年”。而正是在万科于深圳草创半年后的11月,深圳市向前再迈一步,率先在全国进行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城市。

或许,这也应是中国粮油流通体制改革的元年。

文贵英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充分感受过此次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前,月初拿到粮票之后,就要开始算着时间用,取消粮票后买东西就方便很多了。”

对外地打工者来说,这次改变更是一种解放。甄美新回忆起,自己在1984年底刚到深圳时,“感觉这里无比自由,买米面不用受限制,非常庆幸自己来深圳了。”在此契机下,包括益海嘉里创始人郭孔丰在内的众多爱国侨商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回国创业。

1988年,益海嘉里在深圳蛇口赤湾港畔投资建设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大规模现代化食用油加工厂——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海油脂”),从1988年7月开始施工,到1989年2月油罐、精炼厂、制桶厂、办公楼基本建好,南海油脂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并于1990年1月正式投产。

(1988年,南海油脂在深圳蛇口赤岗湾破土动工)

如今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金龙鱼”正是由此应运而生,游入中国广阔的粮油海洋。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刮起的小包装食用油风潮,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餐饮习惯和整个粮油行业的商业逻辑。“益海嘉里根植中国超过30年了,金龙鱼是深圳改革开放孕育出的粮油品牌。”在益海嘉里工作多年的员工吴宇晨说。

(20世纪90年代初的“金龙鱼”小包装油生产线)

而同样是那个年代的蛇口,诞生了一句如今已被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名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今,这句体现深圳速度的金句,更是深圳坚持创新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益海嘉里秉承这一精神,三十多年来不断推出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产业链已延伸到大米、面粉、油脂科技、饲料原料等诸多领域。集团采用多品牌战略,以金龙鱼为核心,建立起覆盖高端、中端、大众的综合品牌矩阵,旗下欧丽薇兰、胡姬花、香满园、乳玉皇妃等,都已成为每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推动千万家庭厨房升级。

(益海嘉里产品全家福) 

2、质量——必修课的第一课

1990年9月15日,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来华视察南海油脂项目进展的“亚洲糖王”郭鹤年,那是86岁高龄的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对外会见。

这一年,邓小平亲手缔造的深圳,在蓬勃发展中迎来了十岁生日: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深交所宣告成立;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第一家投资过亿的粮油企业南海油脂正式开业投产;深圳妈湾港码头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当时,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来深圳的,都是全国的精英!”如何让精英们在此施展拳脚,是深圳的必修课题。在浪潮奔涌同样也是泥沙俱下的八十年代,深圳把企业质量放在了必修课的第一课。

1987年8月,深圳市质量协会正式成立,自此便一直为深圳500多家中大型以上的品牌企业提供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成为振兴“深圳质量”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004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打造出“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

这一创新举措成为全国范本,在接下来的数年间席卷神州大地。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市长质量奖和获奖企业,见证着中国逐步进化成傲立于太平洋西岸的“世界工厂”。 

资料显示,深圳市市长质量奖推行至今,已有华为、中兴、招商银行、中集集团、华讯方舟等行业巨头企业获奖。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家名片的华为,是2004年首届市长质量奖唯一的获奖企业;而在2009年,益海嘉里旗下南海油脂获得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食品企业。截止目前,益海嘉里旗下已经有16家企业陆续获得了18个各级政府质量奖。

(益海嘉里南海油脂工厂)

随后在2011年,深圳又开始着手首席质量官(CQO)制度的推进。2013年,16家企业被推荐开展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工作,这其中唯一的食品生产企业,正是益海嘉里旗下南海油脂。 

而如今,南海油脂也是益海嘉里集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缩影。截至2020年5月,益海嘉里旗下有85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57家企业通过了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47家企业通过了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0家企业通过了AIB审核。 

3、在深圳,创新是企业的通行证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无数人的奋斗史在此书写。愿意留下,是因为这里创新的“基因”,足够浇灌他们的梦想生根萌芽,成就一个个企业王国。 

1993年,王传福来到深圳,他敏锐地察觉到移动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毅然扔掉“铁饭碗”,选择“下海”创立比亚迪。事实上在创业初期,比亚迪的发展曾被资金所困。所幸深圳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有关部门提供的担保下,比亚迪拿到了创业初期的银行贷款。而这一切的来源,是企业的创新气质。王传福曾直言,“深圳企业的骨子里头就是创新”。

在深圳,创新就是企业的通行证。2000年,深圳市制订发布了《深圳市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考核办法》,对被认定为市级和国家级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和500万元的技术中心资助资金,以鼓励支持企业在技术中心建设自主创新方面的工作。

这当中的一个小插曲,让后来很多来深企业更加坚定,这是一个一视同仁、不看出身、专注成绩的梦想之城。 

彼时,益海嘉里正在研发“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首次将膳食健康的研究深入到脂肪酸领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深圳市政府主动上门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技术中心评选。“当时外界质疑食用油行业不可能创新,而且益海嘉里投入巨资的研发中心不在深圳......让我们很感动的是,深圳政府顶住了压力,根据现场审查结果做出决定,把300万元的技术中心资助资金给到我们。”益海嘉里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姜元荣博士回忆道。

(在21世纪初掀起1:1:1风潮的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 

正是这笔300万元的启动资金,推动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的产品配方获得了2005年的国家发明专利,益海嘉里最终配套投入3000万元在深圳成立了研发实验室。从2002年6月上市到2006年12月底,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的市场销售量超过240万吨,累计销售额近300亿元,实现税金超过3亿。从300万的启用资金,到3000万的投入建设,直至3亿的上缴税收,益海嘉里完成了作为一个企业从产品层面的创新,到社会价值层面的1:10:100的完美转身。

在深圳市政府眼里,创新不分行业。政府对创新的执念,也让企业一以贯之。如今,益海嘉里依旧保持着这股劲,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入大健康时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粮油食品。十年磨一剑的金龙鱼“双一万”稻米油,是近年来益海嘉里秉持稻米循环经济自主研发的产品,用创新技术最大程度保留了稻米的营养精华,并成功打入稻米油的故乡——日本以及北美高端市场,让源自于传统行业的“中国创造”,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金龙鱼“双一万”稻米油)

4、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不惑之年的深圳,依旧保持着活力,因为其不仅在营商环境上率先做出创新举措,在可持续发展意识上也走在了前列。

在21世纪初期,深圳低碳发展理念就已初显雏形。2010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成为全国首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2013年交易所在中国率先启动碳交易,拉开了中国碳排放市场的帷幕。运行首日,市场就完成了8笔交易,控排企业出售部分配额,机构投资者积极竞购,成交总量2万余吨,成交总额61万元。

当时,深圳还推出了一项特别的举措,市民同样可以开户并购买碳配额,购买的碳配额来自企业,资金也将用于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多年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不断尝试将碳交易与低碳公益相结合,让更多深圳市民融入低碳生活。

深圳率先启动碳交易,对其他城市有着宝贵的借鉴经验。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先后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规则逐步完善。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深圳发展低碳环保的理念,也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内化成每一个在深企业的基因。2013年8月,南海油脂成为第一家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自由交易碳排放权的企业,以实际行动践行节能减排。2020年7月,南海油脂获得国际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颁发的“2020年全球优秀能源管理领导奖”——能源管理洞察奖,成为2020年全国粮油食品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这代表着益海嘉里在能源管理和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如果全国的稻壳都能用于发电,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省2000万吨标准煤。”益海嘉里集团总裁穆彦魁曾向外界提过这样一段话,这段话也被媒体称为益海嘉里低碳之路的“初心”。 

事实上,穆彦魁的这段话,在益海嘉里内部也引发了一场“循环经济革命”。益海嘉里创新出“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大豆精深加工模式”、“油脂副产品绿色加工利用”等模式,用循环经济点缀中国的“绿水青山”,助力“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

(益海嘉里水稻循环经济模式示意图) 

现成的企业案例,让当年认为环保与发展不能共存的观点不攻自破。四十年间,深圳的人均GDP从200美元增长到了近3万美元,产业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深圳蓝”、“深圳绿”也成为深圳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名片。

5、融入湾区,游向世界

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创新基因、低碳意识......深圳遍地是奇迹,但深圳似乎又没有奇迹。所谓奇迹,不过是每个建设者一步一脚印的努力。 

吴宇晨还记得,八十年代末的某个夏天,他在深圳萌生出了想回家的念头。“当时这里比自己的老家更加偏僻。当时来深圳真的是一场冒险。”吴宇晨感叹。夜幕降临,眼见隔岸的香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这个小渔村依旧满地荒凉。 

当年,深圳的未来发展如何,大家都不敢想象,正如从深圳河南岸回望大陆,一片迷暗中只有几点灯光。所幸的是,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和企业愿意冒险陪她成长。改革开放之初,在其他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踟蹰不前时,郭鹤年与侄子郭孔丰便大胆决定在中国投资,为中国粮油界带来了新鲜活力。益海嘉里由此扎根深圳,与深圳和祖国共同发展。 

转眼间到2020年,在“深圳速度”下狂飙了四十年,深圳的未来发展如何,大家同样不敢想象。四十年来,深圳在不同阶段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80后”有华为、中兴、平安、益海嘉里等,“90后”有腾讯、比亚迪、迈瑞生物、华大基因等,“00后”有大疆、光启、柔宇、优必选、光峰科技等。2020年8月10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发布,8家深圳企业入选,该数量超过了意大利、印度、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世界经济体。

当年那个“想回家”的年轻人没有想到,如今的深圳已然是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而自己所在的公司益海嘉里,深耕于深圳这片热土三十多年后,也正谋划于深交所上市,开启企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多年来,益海嘉里一次又一次用创新颠覆国人的餐桌文化,为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吃得好、稳得住”提供可靠保障,也为中国农业和粮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今,吴宇晨所在的公司和城市,仍在不断突破他原来的想象。2017年7月1日,深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面向世界,这也将是深圳站在粤港澳大湾区新起点上的使命——为世界提供科创支持、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更加紧密,深圳作为湾区科创中心的地位也更加重要。湾区面向世界的定位和视野,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改革开放为心怀梦想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和沃土,益海嘉里也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在2020年5月10日第四个中国品牌日上,穆彦魁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郑重道出,未来三五年之内,益海嘉里金龙鱼计划在中国的投资会超过前30年投资的总和,且力度还会不断加大。 

新时代已来,但初心未改,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益海嘉里,在“负重前行、敢闯敢拼”的深圳孺子牛精神下,与深圳和祖国同呼吸,携手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未来的无数个四十年里,这座城市的绚丽篇章还将不断书写。

(文中吴雨桐、文贵英、甄美新、吴宇晨均为化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