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硅谷”跃升之谜

中国制造能力、全球产业链网络、创新创造能力,共同塑造了深圳这个“硬件硅谷”。

创业者的成功,很多时候是因为抓住行业技术变革曲线的纵身一跃。

不足巴掌大小的一部智能手机,大约由1500个组件构成。这背后是遍及全球、极度专业化同时又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体系。

责任编辑:顾策

深圳市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图)

“没有深圳做不出来的消费电子产品。”2020年8月,在OPPO位于深圳后海的会议室里,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对南方周末说。

他们所处的这栋71层、392.5米高的圆筒形建筑,别称“春笋大厦”,目前是深圳排名第三的高楼。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位于华强北的电子大厦曾是深圳第一高楼,这栋20层、69.9米高的建筑,是电子产业作为深圳起家行业的见证。而今,作为地标的深圳第一高楼几经易主,从地王大厦到京基100,现在则是平安大厦——118层、592.5米高。

40年来,深圳的电子产业从产业链最末端的外贸加工工厂,成为了全球消费电子的高地,这里有最完备的产业链,不断孵化出新的品牌,被称作“硬件硅谷”。

这种产业的跃升是如何发生的?

OPPO所在的深圳春笋大厦。 (郑大钱/图)

“这是拼出来的一条血路”

2010年前后,全球最好的硬件产业基础在深圳,已是行业共识。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无人机等等智能产品中,智能手机将这一点突显得更为淋漓尽致。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智能手机成为普及率最高、更新频次也最高的消费电子产品。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最近五年来智能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保持在15亿部左右。

较早承接电子产业代工、外贸业务的深圳,牢牢抓住了这一机遇。

《经济学人》杂志在2014年年初的一篇报道中将深圳定位为全球硬件的新首都。《连线》杂志(WIRED)在2016年发布了《深圳: 硬件硅谷》(Shenzhen: The Silicon Valley of hardware)系列纪录片,第一集便是参观作为电子商圈的华强北。

电子大厦,是从产业的角度在华强北聚拢来自港台、内地的电子产业资源。而公众对华强北的认知,更多源自功能机时代的“山寨手机”、上网本等产品。一家档口背后就是一个作坊式工厂,提供五花八门的个性化手机。

功能手机时代,以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国际品牌为主导,在深圳出现了富士康、比亚迪等代工巨头。在产业配套供应链日趋成熟之后,家庭作坊都已经足以拼装出手机产品。

曾越在深圳创办了一家手机ODM企业,他对南方周末表示,深圳地铁一号线南山科技园到车公庙一带,最多的时候大约有1000家与智能手机相关的企业、各种大大小小的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