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她是中国电影第一才女,没人敢反驳

最近,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宣布将本届终身成就奖颁发给许鞍华。

许鞍华因此成为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女导演。

获奖之后,许鞍华在接受港媒采访时表示,“我很开心听到这条消息,并为获奖感到荣幸!开心到感觉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只是希望世界上的每件事都能很快变好,每个人都能像我此刻一样再次感到开心。”

对于许鞍华的这次获奖,影迷们一点也不意外。

毕竟,对华语影坛来说,她一直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导演陈嘉上曾说,“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

很多人都将许鞍华的电影,视作是香港精神的真实写照。

到今年为止,许鞍华已经73岁了。

若非特别提及,很少有人会将这个顶着蘑菇头、戴着黑框眼镜、笑起来很爽朗的女导演和70多岁的老人家联系到一起。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她都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步履不停地走在华语影坛的第一线。

一路走来,许鞍华创作的电影作品,不但类型丰富,而且风格多变。

坊间称她是“得奖专业户”、“影后制造机”。

她曾6次夺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奖,3次斩获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因为擅长拍女性题材,许鞍华还顺势造就了很多影后:

萧芳芳:《女人四十》,金像奖、金马奖、柏林银熊奖影后;

李丽珍:《千言万语》,金马奖影后;

斯琴高娃:《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金像奖影后;

鲍起静:《天水围的日与夜》,金像奖影后;

叶德娴:《桃姐》,金像奖、金马奖、威尼斯电影节影后。

她说,“女人拍女人,比较有信心。”

和很多香港导演一样,许鞍华的血脉里,同样也带有一份漂泊的基因。

1947年,她出生于辽宁鞍山。

名字里的“鞍”字,代表了她的来处。

她的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日本人。

许鞍华刚满5岁,就随父亲举家迁往香港。

前排为许鞍华

这种迁徙所带来的印记,成了许鞍华早期电影里的关键命题。

她拍摄的很多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漂泊之感和乡愁之韵。

比如,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