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学生:站在人生的节点上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黄灯(后排右一)与F学院2015级的学生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2006年到2019年,黄灯在F学院当了两届班主任,完整见证了80后、90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 (受访者供图/图)

1996年出生的李妍,是F学院2019年的毕业生。她额前没有刘海,扎马尾,戴一副黑框眼镜,普通话里带有软糯的广东口音。李妍的家乡在粤东的饶平县,一个李姓为主的村庄。那里四面环山,不适合种水稻,村民都种茶。

李妍的妈妈是勤劳的江西女人,年轻时在深圳打工,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夜里乡村静谧,李妍在灯下背书,妈妈就在一旁守着,做潮州珠绣。李妍很早就展现出读书的资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好的一次,全镇所有小学统考的拔尖赛,她排到过前三。

整个小学阶段,李妍唯一的课外书,是一本教辅资料。每页书末尾的格言警句,她翻看过很多次——那是她获取课外知识的唯一通道。那时村小的英语代课老师,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长得高瘦。李妍曾在夜里碰见过他,独自低头坐在升旗台下。没过多久这位老师就走了。

升初中时,摆在李妍面前的有三所学校——潮州市区的重点中学、邻镇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以及她所在镇上的普通中学。李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到潮州市参加入学选拔考试那天,妈妈骑摩托车送她。她穿了银色的新凉鞋,那是一双买了很久的鞋,一直没舍得穿。进入考场前,李妍在门口贴一面墙站着。看见城里的孩子,她把腿蜷缩起来,藏起鞋子,在墙上留下了好几个鞋印。

市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给了李妍最初的震撼。满分30分的英语试卷,她几乎看不懂,尽管有很多选择题,也只考了几分。语文作文的题目是《人生》,试卷里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她那时甚至没听说过——课本上没有。考试落榜后,李妍偶尔会想起墙壁上的脚印,“是不是因为没有把它擦掉,所以才考不上?”

高考之后,李妍进入F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在漫长的少年时代,李妍偶有不甘和无奈。她似乎总在一些关键的节点遇到障碍——每一次都为自己努力争取过,却被挡在门外。她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去潮州市参加考试那次,一个城里孩子说,平时都看小说,英语却考了27分。那时她只感叹“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今却觉得,人生的差距,就是从每一道门槛上一步步拉开的。“慢慢地,别人去清华北大,我就只能读F学院,这也是我很努力拼来的。好像自己奋斗的终点,就是别人的起点。”

2016年,作为大一新生,李妍来到F学院肇庆校区。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七星湖岸边,红砖绿瓦。校园很小,一眼就能望遍教学楼和宿舍。李妍觉得像是进了养老院,与想象中学术大咖云集、围坐讨论文学的大学相去甚远。

但她慢慢发现,在这个财经类二本院校里,地位边缘的中文系像是一个小小的庇护所,不乏好老师。在那里,她遇见了黄灯,听过她的讲座,钦佩她的社会责任感与知识洞见。

从2006年到2019年,黄灯在F学院当了两届班主任,分别为2006级的062111班和2015级的1516045班,完整见证了80后、90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十四年后翻看学生名单时,她惊讶地发现所教的学生已有四千五百余名。

2018年,黄灯开始写作《我的二本学生》。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对学生毕业后境况的跟踪,黄灯深刻意识到,二本院校的学生折射出中国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以及最常见的成长路径。

她写道:“短短二十多年,那些像我一样起点的二本学生,在彻底市场化和应试教育横行的时代语境中,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