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塑料, 是风口还是噱头?

消费者在选购时,很难靠肉眼分辨真伪可降解。“生物可降解餐筷的定价在59元5双,而同样外观的掺有塑料材质的筷子,9.9元能买10双、20双。”

可降解塑料并不是万能的,“关键要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上市公司、央企等上游大型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十万吨、百万吨级产能不断上马,让业内普遍相信,供应会逐渐回归理性。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0年4月,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当地人用可降解塑料薄膜覆盖种植辣椒、烟叶等作物。农膜因用量大又集中,被业内认为是可降解塑料的“用武之地”。 (新华社/图)

生物可降解塑料“火”了。

2020年上半年,几乎每周都有企业宣布投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消息。

顶着易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绿色光环,生物可降解塑料减轻了传统塑料制品的负担。站在厨余垃圾桶前,拎着可降解塑料袋的市民,似乎可以告别分开塑料袋和残羹冷炙的“狼狈和尴尬”;新版“限塑令”压力之下,外卖和快递垃圾像是找到了“万全之策”。

但现实给生物可降解行业泼了一盆冷水。大家逐渐意识到,降解材料并非全能——它们成本高;有的材质不耐热、硬度不够;有环保人士担心,与“可降解”相悖的是,有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自然环境下并不能很快分解,如果后端垃圾处置设施不匹配,它们还会和普通塑料一样进入垃圾焚烧厂混烧。

生物可降解塑料是风口还是噱头?是危还是机?

站上“风口”

“每天都有人找我聊天。”山东青界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可降解农膜、塑料袋的小微企业,对于突如其来的关注,工作人员张鑫科颇为谨慎,一度担心南方周末记者是想要偷学核心技术的同行。

过去的十余年间,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邓志红接触生物可降解行业的频率大概是“一年偶尔关注一个项目”,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能够产生利润的企业不多”。而在最近一年,他所在的团队“非常密集地梳理了整个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生物可降解的下游制品公司以“散户”企业为主,上游材料商的规模更大,以民营企业居多。“排头兵”中不乏上市公司,如金发科技。其他上市公司也在规划进入,如金丹科技、彤程新材、瑞丰高材、万华化学等。

2020年前4个月里,从开发出新材料到增加产能,从募集上亿元资金到新建项目、产业线,从与科研机构合作到地方政府引入相关企业……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没有影响到这个行业。

进入5月,老牌央企也来“凑热闹”。中石化宣布实现PBST、PBAT两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而在过去,中石化在材料领域主营的塑料业务与生物可降解塑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PBST与PBAT都是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共聚型热塑性生物可降解塑料,二者有类似的结构、性能和应用领域,如塑料袋、农用地膜的原材料等。二者均由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制得,简称石油基。另一种常用的材料PLA(聚乳酸)则用于一次性可降解餐盒、水杯等,是由生物质制得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简称生物基。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两种材料便是PLA和PBAT。

“这是一个趋势,不会以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