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朝晖:译者当如钟表匠

早期她会一遍遍打磨,打磨的过程就是从译者走向读者的过程。现在,一稿时她就会产生读者意识自我监督——“这句话好不好懂啊,是不是人话啊。我比较注重读者体验,一定要让读者看明白”

责任编辑:雨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图/本刊记者 梁辰

读者遇到好书是一种缘分,对译者而言,更是。过去十几年,德文译者强朝晖对这种缘分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最早是2006年,她那时还在国内为德国的《时代周报》打工,隔壁《商报》的驻中国首席代表、同时也是记者的弗朗克·泽林与她相识多年,关系要好,一次送了本他写的关于中国的新书。强朝晖接过时开玩笑说:“你要是想翻译成中文就找我呀!”

过了半年,弗朗克真的找过来,特地请她到一家特别高大上的西餐馆吃饭。他拿出和上海三联书店签的合同,说我这书真的要翻译成中文了,你要不要翻呢?这时,强朝晖嘴里嚼着牛排,碍于自己一时客套的承诺,只好接了下来。她用了一年时间翻译完这本《中国密码》,但出版过程十分不顺。先前的出版社最终取消出版计划,她不愿就此作罢,各处找人,直到辗转找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才得以出版。

“牛排宴”之前,强朝晖从没想过会去翻译书。强朝晖初中便开始在北京外语学校学德文,先生是职业外交官,作为家属,她经常要随之驻外,一去就是三四年,然后回国呆三四年。在国外的时候,由于她学德文出身,经过了外交部的考核,也有外交官的身份,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的使馆或领事馆工作,回到国内就为德国的媒体工作。

2009年开始,她觉得外交并不是特别适合自己的事业,更多还是为了先生,于是开始把翻译当作兼职。那段时间,只要有出版社找,她什么样的书都不挑,经济、哲学、生活、小说甚至连童书都翻。

经多年积累,到了2020年2月出版的由她翻译的《书情书》时,缘分更是积压式地倾倒而来。首先,书的封面配图与她家中书房陈设几乎一样;开篇,作者悼念在近代生活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却很快被淘汰的马匹,进而感叹纸质书是否会有同样的命运,而强朝晖属马,社交平台上的头像一直都是马;最神的,书中的插图是各式各样的读书人场景,其中一张摔断腿打着石膏还继续躺着看书的,跟此前她因滑雪摔伤腿、手捧读物的照片如出一辙!

同时做两本书,“完全是两股劲,而且还不同方向”

《书情书》的责编之一、世纪文景的沈宇在一次新年酒会上遇到强朝晖,当时她翻译的《世界的演变》刚刚出版,引来了许多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