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寻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核实身份、全身消毒后,患者才能进入方舱医院。在这个严格防护的空间里,他们暂时放下工作和琐事,有了大把闲散时间。有的患者在医院里看电影、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还有许多人按下床头的阅读灯,捧起了书。

责任编辑:刘悠翔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患者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病床上阅读杂志。 (志愿者周国红/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2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初版于1947年的《鼠疫》重新流行起来。2020年1月下旬,《鼠疫》在法国的销量达到了顶峰,一周卖出1700册。而在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它在网络书店上的排名上升至第三位,销量翻了三倍。

偶尔得空,护士长张云会翻看图书角的书。她坐在患者区的椅子上,穿着防护服,隔着护目镜看。时间久了护目镜会起水雾,这时张云只能低着头,45度角从护目镜的缝隙看书上的文字。

有人问:“你读这么多书,到底收获了什么?”阿汤回复:“很多答案你刻意去找,反而找不到。当你的人生真正遇到一件事情,当你惊慌失措的时候,那些看过的书会来找你,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做的。”

核实身份、全身消毒后,患者才能进入方舱医院。在这个严格防护的空间里,他们暂时放下工作和琐事,有了大把闲散时间。有的患者在医院里看电影、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还有许多人按下床头的阅读灯,捧起了书。

截至2020年3月10日,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6日,几位即将出院的患者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静静看书,以此纪念舱内最后一夜。过去一个多月,在这个与外界现实隔离的空间里,他们在书中寻找到了新的世界。

留美博士后付小锋是其中的网红读者,他在方舱读书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人送绰号“读书哥”。受到启发,患者吕文鹏住院时也带了一本书。在吕文鹏入住的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他发现长者爱看传记和历史书籍,年轻人喜欢小说和漫画。

汉阳国博方舱医院的图书角摆着四个白色书架,每个书架三层高,每层放着三四十本书。患者卿丽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这里,看书的民警和医护人员比患者还多,他们边值守边抽空看书。

湖北省图书馆曾征集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心愿书单,除去近三分之一的医学专业图书外,医护人员们还偏爱文学、历史、心理学类等书籍。

武汉图书馆馆长李静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截至2020年3月10日,武汉共建立了59个图书角。“重要的不在于方舱图书角有多少图书被人读了,它的意义在于,在方舱为大家点亮了一盏阅读的明灯,使这里有了温度。”

在湖北黄冈麻城市人民医院,一名82岁的退休物理教师曾因新冠肺炎住院,因为年纪大抵抗力弱,经过救治后仍长时间高烧。老教师托家人给他送来了书,他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翻看《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这位老人或许能体悟到毛姆对阅读的理解:“在度过了生命的黄金年华之后,你会发现你能欣然参与的活动已为数不多。除了象棋、填字游戏,几乎没有一种你一个人就能玩起来的游戏。但是阅读就不一样了,它丝毫不会让你有这种困扰。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读书一样——除了针线活,但它并不能平复你焦躁的心情——能随时开始,随便读多久,当有人找你时也可以随时搁下。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比阅读更省钱了,你在公共图书馆的那些愉快日子和阅读廉价版图书时的愉快体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我说‘几乎’,是因为我不想夸张到说阅读能缓解饥饿的痛苦。”

送书人:医院需要阅读

2020年2月5日,武汉首批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听闻这个消息,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想给方舱送书,但当时疫情恐慌正在滋长,他和馆员们有些犹豫,担心添乱。

“读书哥”走红网络后,刘伟成的顾虑消除了,“方舱患者在隔离的环境下,需要精神食粮抚慰心灵”。湖北省图书馆将首批2000册书刊和书架书桌送进洪山体育馆、中医药大学体育馆和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三家方舱医院。

武汉图书馆行动更早。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落成第二天,武汉图书馆汤湖分馆就在舱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